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回顾“1991年卢刚案”: 北大学子赴美留学, 为奖学金归属连杀6人

卢刚本是科学界一颗冉冉新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天才,是全家的骄傲,可他却在公费赴美留学后,亲手造就了一起闻名世界的枪击惨案。

令人谈之色变,成为教育界扼腕叹息的反面教材,他为何要这么做呢?他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本期子牙童趣学生观察将带您走近这场枪击案背后的故事,了解卢刚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01.北大天才留学美国,却造成了一起枪击惨案

卢刚出生于1963年,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爸爸是诊所的医生,妈妈是一家汽车企业零部件部门的员工,除了他之外,家里还有两个姐姐。

工薪阶层的家庭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却也衣食无忧。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卢刚自小就知道要靠自己,所以在学习上总是格外刻苦努力。

从小到大,他的成绩都十分拔尖,常常是家里人拿出去炫耀的资本,尤其是物理和数学更是他所擅长的。

高考结束后,卢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大学的卢刚也没有让人失望,依旧出类拔萃,是众多优秀学子之中的佼佼者。

1985年,北京大学举办了一次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人才选拔考试,22岁的卢刚自然报名参加。

不负众望,在物理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卢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去美国爱荷华大学交流的名额,同时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不出意外,他的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1911年11月初,卢刚的二姐收到了一封从美国寄来的信。想都不用想,这一定是弟弟卢刚寄来的,去美国留学的卢刚现在可是全家的骄傲。

她看了看信封上的落款,时间是11月1日。她以为弟弟要和她分享毕业的喜悦,毕竟经过艰难的研究,他总算从物理和天文学院毕业了,取得了博士学位。

怀着期待展开信纸,卢刚二姐就被信件上的内容震惊到了,这似乎是一封遗书。

信件的开头写着“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大概已经不在人世了”,呼吸有了瞬间的停滞,在读完信后,她才知道弟弟卢刚已经去世了。

卢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好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02.枪击事件震惊中外,毕业不顺或许是原因之一

时间回到1911年11月1日,这一天是西方的万圣节,美国爱荷华大学内也是氛围欢乐,洋溢着节日的氛围。

卢刚却是一脸冷漠,背着书包向学校内的物理大楼走去。他静静朝着309教室走去,认识他的人向他打招呼,他也是一脸面无表情。

进入教室,他坐在了最后一排,不一会儿,戈尔咨教授和史密斯助理走了进来,收拾东西准备上课。

没过一会儿,最后一排的卢刚背着书包起身向讲台走去,同时掏出包中的手枪二话没说就向台上的戈尔咨教授射去,走近后又向其后脑补了一枪,确保其死亡。

随后,卢刚又立即朝一旁的史密斯连射两枪,周围的学生楞了几秒才回过神来,惊叫着四散跑开。

卢刚看着跑出去的身影,似乎在寻找什么,忽然他眼前一亮,抬起手枪,射向同是中国留学生的山华林,几声枪响过后,山林华停止了呼吸。

枪声响彻校园,卢刚则毫不在意,拿着枪向外走去,他没有见人就杀,而是向目标点——208室走去,他一进门没有丝毫迟疑,开枪打死了系主任尼克森。

这场恶行依旧没有结束,卢刚似乎还有没杀完的人,他背着包拿着手枪开始寻找着什么,终于在111室找到了目标——副校长安妮。

他快速举起手枪向安妮连开两枪,确认对方死亡后,又向在一旁瑟瑟发抖的学生秘书茜尔森开了一枪,这才转身离开。

在干完这些事情后,卢刚依旧冷漠地走向203教室,将枪口塞入口中,扣动扳机,饮弹自杀。

其中,学生秘书茜尔森由于子弹没有射中关键部位而侥幸捡回一条命。这场可怕的校园枪击案件以凶手的自杀而停止,加上凶手,共造成了六死一伤。

在了解事情的发展经过后,不难发现,卢刚杀人是有目标性的,不是无目的杀人。本有大好人生的卢刚为何会选择如此残忍的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值得人们的思考。

毕业不顺,研究受阻可能是原因之一。

留学期间,卢刚主要研究的是天文物理,研究方向冷门,在当时,全球研究此问题的人也不足三百人,因此难度较大,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内心压力大。

同时,他的这一研究方向所得出的结果有一部分和自己的导师戈尔咨教授的研究成果不相符,发表时必须小心谨慎。

果不其然,他的毕业论文迟迟没有通过,毕业也因此被延迟了半年。一向自视优秀的卢刚心里又怎会舒坦。

因此,他在心底就潜意识以为这是导师和学校“串通一气”,故意用这种方式打压自己,不想让自己顺利毕业。

这或许就成为了悲剧事件的导火索,所以他要报复学校,报复和自己延期毕业相关的所有人。

但是,在事件发生后,经过一系列详细调查,卢刚的论文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戈尔咨教授也对其研究的问题不是很了解,所以无法轻易下定论让其通过,便提出更换模型重新实验和计算的方法,这才推迟了半年毕业。

这一操作并没有什么问题,一切不公平可能是卢刚臆想出来的。

03.心生嫉妒,风光被抢或许是原因之二

枪击案的死者有一个是卢刚的同学,名叫山华林。山华林在学校的游刃有余或许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山华林和卢刚同年入校,在国内时也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优等生,虽然家境贫困,但却不自怨自艾,始终努力学习,希望用学习改变命运。

在研究方面,山华林表现优异,研究成果突出,不仅顺利毕业,而且因为导师推荐,获得了在校内留职继续读博士后的机会,甚至还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奖学金。

对比之下,卢刚虽然也顺利毕业,但是因为研究方向的问题并未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加之自己以为已是囊中之物的奖学金也被山华林抢走,心中的愤怒又增加了几分。

在日常生活中,山华林是校园华人会的会长,在很多同学眼中,他为人和善,乐于助人,不少人都与之关系匪浅。

而卢刚则是另一个极端,在家人眼中,他虽然学习成绩好,但是为人冷漠孤僻,在家里也只和自己的二姐沟通较多,对其他人则是冷淡待之。

在同学的眼中,卢刚也是一个奇怪的人,房子脏乱,从不收拾;为人自我,和他人一起居住,也从不考虑别人的想法;

甚至十分吝啬,爱占小便宜,聚餐时进行AA制,他也会把自带的薯片算入其中。大家对他的评价都不是很好。

随着碎片般的事实被不断拼凑起来,我们大概了解到了事情的全貌。

卢刚在学业受挫的时候,将其中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同学和老师身上,认为是他们导致了自己的不顺利,进而采取了残酷的报复行为。

内心的偏执和自我最终酿成了这一惨剧,不仅毁掉了受害者的一生,造成了物理研究领域不可估量的损失,更是断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人格,这样在面对问题时,才能不被自我裹挟,酿成大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