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研究生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顶尖人才?
每一年我们都在怀念钱学森,但每一年都没有人能回答钱学森老先生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钱老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至今依旧没有,小成就的人才是不少,可是这么多年有几个人有资格被称作大师,更别说媲美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
一个即将毕业的清华博士生在和我谈到这一问题的时候,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如今国内的教授大部分招研究生都是要来做廉价劳动力,如果廉价劳动力能够产出几篇合适的论文就更好了。而且如今的科研早就不服务于生产和研究了,是服务于期刊和论文的。这里面只有很少比例的是偏工程应用而且是完全为了国家重大项目服务的。
所以我们能看到军工方面以及国家重大项目经常有重大突破,但是回到社会上,如今社会上具有革新颠覆性质的技术往往和高校没有关系,都是在相关企业中诞生的,就像华为的5G,阿里、腾讯的云技术,以及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能力等等。高校不注重科研只看重期刊论文,高校早就不知道落后社会多长时间了,如今很多学生毕业即失业,是学生的错吗?都5G了,学校还在教3G,这样出来的学生怎么能不失业?
如今的国内大环境也是一切向钱看齐,所以从硕士到教授很少有真正能静下心来做学术的。从研究生来讲,大部分都是来镀个金方便以后找工作,对学术有兴趣的没有几个,所以更不会产出什么高质量的学术作品。本质上还是做学术金钱回报太少导致的。坦白讲,我承认我读这个清华博士也是为了镀金而已。
但是很多时候我在为“老板”做项目的时候,经常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想去研究或者优化,但是往往老板是不会同意的,所以属于我自己的想法也基本都被扼杀了。
所以你懂了吗?学术必须要和课题组的学术路线一致,偏离是不被允许的。说实话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天才的想法这样被扼杀,也许其中有很多想法研究下去会获得诺贝尔奖呢?
后来我也识趣了,不再提出自己的想法。你说这样一个创新基本不被允许的环境怎么能培养出顶级人才。即使有大师的苗子也都被扼杀了。
在国内搞的是学术,是研究吗?
国内的学术、研究那叫学术、研究吗?
那叫人情世故。国内科研搞得好,不如人情关系玩得好。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天才往往是不通世故的,即使是爱因斯坦出生在中国,他可能在四十岁的时候连正高的都转不了。
我们现在的高校基本不产生知识了,都是西方知识的搬运工罢了,而且搬运工都做不好,你看看我们高校的教材就知道了。
以高数为例,我们现在国内最好的高数教科书应该是同济的《高等数学》了,如果你想要通过国内的教科书自学基本不可能,同济的《高等数学》以及国内的其他高数教科书基本都是定义、公式的堆砌,所以其实这些教科书更像字典,还是一本有错误的字典。
这些教科书中更多注重的是各种技巧,对数学发展以及数学思想避而不谈。这也是我们中国应试教育的特点,极其地注重奇淫巧技,而往往忽视一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这些教科书中完全没有作者的数学思考。国外的数学教材,非常多,但是同质化的现象却没中国那么严重,本质上的原因是国外的作者写书不是为了什么职称什么晋升,就是因为自己不满现有的教材,想自己写更好的,所以每一本教材里都有作者自己的数学思考。国内的基本都是互相抄。
国内高校教科书基本没有站在学生角度写的,所以很多教科书根本不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没有任何的趣味性。如果其他专业的想通过国内的教科书自学,只能说挺难的。到现在为止你听说过有哪个专业的教科书能让被人自学,能让人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国内高校没有特别经典教材的原因。但我们的孩子值得更好的教材。
和他聊完这个问题后,打开手机,正好知乎给我推送了相关话题,我点进去看了下,后来又找了很多硕士、博士聊,情况也都差不多,当然也有遇到很好的导师,但比例很少。
全文完,感谢你在这浮躁的时代能静下心来阅读,喜欢可以点赞鼓励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