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杰青”)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青”)获得者为代表的中青年人才,是很多高校的第二梯队人才库,有“小院士”的称号,杰青的权重要稍微高优青一点!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了;当然第一梯队的人才就是院士了。
高校“双青”数量的多少,也可以反映出这所高校在中青年人才建设与储备情况,还是一所高校科研实力的指标之一,这些青年才俊未来成为院士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他们的科研能力也仅次于院士,个人特别优秀者的科研能力可能还要超越院士。
国内高校拥有“双青”学者数量排名中,北京大学以微弱优势领先于清华大学,两者相差了7人,在中青年人才建设方面基本是旗鼓相当的,浙大虽然排在第三名,但是在数量上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清北两校在国内第一档也是实至名归。从“双青”学者的数量上也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双青”学者超过200人的高校有中科大、上交、南大与复旦;前七所高校还原出清北与华五的高校格局,可以看出七校在第二梯队的人才储备上做的最好的。办学规模最小的中科大,“双青”学者的数量上排在了华五高校第二名,说明中科大的在拔尖人才培养上优势还是非常大的!
“双青”学者人数超过100的高校比较多了,分别有中山、华科、北航,川大、武大、西交、哈工大。这七所高校的双青学者人数都过百了,中山、华科与北航进入了全国十强。最近几年有人一直拿北航与哈工大比较,现在看来哈工大早期的建设占优势,最近几年的北航进步确实非常明显了,两校的差距基本没有了,不过北航的优势还是在北京市!
211高校里面苏州大学有“双青”学者63人,位列第27名,排名已经非常靠前了。苏大的崛起还是有一定的底蕴的。其次华东理工大学排在第28位,北京协和、华中农大、北化等高校的排名也比较靠前。说明平时排名不是白来的,很多内涵的指标排名都是非常靠前的。
三非高校无冕之王的南工大优势明显,有“双青学者”25人,排在了国内的58位,深大、燕大与浙工大的排名都是不错的。这些高校每年在科研上也有不俗的表现;是三非高校的代表。“双青”学者的流动性非常大,数据只能代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院校排名只能作为参考,“双青”学者也是被挖的重点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