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看“终身不语”的江梦南, 如何获取博士学位, 感动网友

“像你家孩子这种情况,买助听器都是浪费,肯定是学不会说话了。”病房外,一对夫妻听到医生对自己的女儿下达的“判决书”,心如刀割。

可是,他们真的不想就此放弃。于是他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让孩子抚摸自己的喉咙学发声。

这个半岁失聪、被诊断“终身不语”的孩子,就是后来凭借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取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90后女孩江梦南。

1992年,江梦南出生在湖南郴州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老师。也许是职业的缘故,他们给孩子取了一个温婉又诗意的名字:江梦南。

江梦南半岁时,得了一次肺炎,因为用错了药物,导致江梦南患上了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在当时,这个病就意味着与世界的隔绝:听不见,也说不出。

父母不甘心,带着江梦南四处奔走、求医问药。他们尝试了很多办法,可江梦南的世界依旧是一片寂静。

医生建议他们,可以把孩子送去聋哑学校学习手语;好心的邻居安慰他们,可以再要一个健康的孩子。

但小梦南的父母却做了另一个选择:让孩子摸着自己的喉咙学发声,慢慢感受声带的震动。父母抱着她坐在镜子前,让她一边观察父母说话时的口型,一边模仿。

每一个音节,都需要成千上万次的重复,肌肉才能形成记忆;每一个字,至少要练习一万遍才能学会。

也许是小梦南感受到了父母深深地爱意和期盼,她坚持每天都进行练习,始终不曾放弃。

两年后,她终于喊出了“爸爸,妈……妈”,接着,她学会了分辨声调,学会了方言,还学会了读唇语。

可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却没有学校愿意接收江梦南。看着身边的伙伴们都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年幼的江梦南才知道,原来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

经过父母苦苦寻找,终于有一所学校愿意让江梦南去当旁听生。临上学的前一晚,妈妈拉着小梦南的手,看着她的眼睛,缓缓地说:“梦南,上天收走了你的听力,是已经不能改变的事实,与其埋怨,不如想办法去克服它。”小梦南含着眼泪,懂事地点点头。

自此,“想办法克服”这五个字,便成了江梦南的座右铭。她靠着读老师的口型来“听课”,跟不上进度,就照着板书和笔记自学;放假了,她就拿着课本提前自学下学期的所有课程。

凭着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江梦南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重点中学。

重点中学离家远,江梦南开始在学校住宿,而在住宿后,江梦南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听不见闹钟响。

为了上课不迟到,她每晚睡觉前都会把手机闹钟调成震动模式,然后紧紧攥在手里,靠着手机的震动唤醒睡梦中的自己。

就这样,江梦南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在2010年,他考出了超过当地一本线的好成绩,但她却觉得没发挥好,想复读一年。

朋友劝说她:“复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必那么辛苦。”她却笑笑说:“不能因为听不见,就给自己留有退路。”

第二年,她以615分的高分考入吉林大学药学院,随后开始攻读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硕士研究生。

在这里,她又遇到了新的难题——英语等级考试里的听力部分。江梦南再次迎难而上,直接跳过听力部分,拿下四六级考试。

2018年,江梦南如愿考上了清华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的博士。也是在这一年,她在右耳成功植入人工耳蜗。失去了26年的声音,随着清晨的第一声布谷鸟叫,重新回到了江梦南的世界里。

也许是安静了太久,江梦南一时很难适应这个嘈杂的世界。人们的欢笑声、汽车的鸣笛声,甚至一个塑料瓶掉在地上,都会吓她一跳。

当江梦南逐渐适应了外界的声音之后,又一个难题摆在她面前:她发现看人说话,和听人说话,完全是两回事。

于是,她在父母的帮助下,开始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从字到词,再到一句句的日常用语,时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她坐在妈妈的怀里,对着镜子咿呀学语的时候。

从大学到研究生的专业选择,再到博士生主攻方向,一路以来,江梦南对未来都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只因她心中有个不灭的英雄梦:祛除病痛,治病救人。

还未踏足社会的她,在兼顾听力训练和学业压力的同时,加入了学校的无障碍发展协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让残障人士感受到更美好的世界。

2022年,江梦南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站在舞台上的她,眼神清澈,笑容温暖。

而江梦南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父母的守护,还有江梦南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她不愿屈服于命运,深信内心的丰盈足以抵挡世间万难。她也用实际行动一次次证明,别人能做到的事,她也能做得很好。

因为坚持,才有希望;只要有梦,就不难做到。与其埋怨,不如想办法去克服。

审稿:青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