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增设劳动课,究竟是为了啥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家长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内心充盈,意志坚定,独立思考的人?这些问题一直是教育中无法回避的话题。

在日前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我们似乎能够得到些许答案和启示。根据方案,自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并明确提出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硬标准”。细看方案中的诸多要求,如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等,不正是包括笔者在内的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吗?而我们的下一代,却似乎离这些很远。可以说,许多曾经在劳动与学习共推进中长大的人们成为家长之后,却没有将爱劳动、主动劳动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教给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比比皆是,并非虚言。

教育出的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双足免踏土尘埃”,难道就是教育的初衷吗?

显然不是。从“双减”政策出台,到劳动教育被硬性要求,甚至连一些劳动细节都予以规范,就很能说明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孩子独立能力的不足和缺失。早在近百年前,陈寅恪大师就曾提出,“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强调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孩子、能够自由思想的青年,因为只有以独立为加持的孩子,才能真正担负起生活和社会的责任,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还记得曾有着“天才少年”之称的魏永康吗?他4岁完成了初中所有课程,17岁那年考入了中科院硕博连读,最终却因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而被劝退。试想,一个连吃饭都要母亲喂,吃穿住行处处都要父母安排好的人,又怎能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呢?但现实中众多家长对孩子宠爱过分的确是事实,尤其是独生子女占主流的今天,即使学校就在家门口,父母们也会一天四趟的车接车送;家务活家长们更是全部代劳……殊不知,这种过分的关爱已经在无意间剥夺了孩子自身情感和能力成长、发育的机会,后患无穷。

现如今,劳动教育已被增设进义务教育,而能否实现好落实好这一政策,家庭教育这一块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环。会不会有的家长像以往一样代劳,帮孩子做好之后拍张照片就说是孩子做的?相信这样的家长肯定会有,但不会是主流。毕竟,绝大多数家长都跟笔者有着同样的体验,那些童年时的劳动时光或许有着辛苦和劳累,但沉淀在记忆中的却是满满的乐趣和回忆。这种劳动的幸福和快乐,不应被“剥夺”。家长们,“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劳动课重回义务教育课堂的意义正在于此,它让育“独立自由”之才的初心逐渐回归。(宫炜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