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北大钱理群教授: 这种学生如果今后掌握权力, 比普通贪官危害更大

象牙塔原是一方净土,为其中的青年提供知识养分,丰盈精神灵魂。然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中国很多大学出现浮躁之风,由此培养出不少“精致利己主义者”。

甚至是位于高校排名塔尖的北大同样不能避免这一弊病,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表示:“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他再也没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钱理群教授是北大的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有8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者之一称号。钱理群教授非常关心中国教育问题,也敢于在社会上发声。

早几年,钱理群教授参加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钱理群教授直言国内高校的弊病,称:“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教授并非无中生有,在北大多年任教期间,他就曾遇过这种被畸形化培养的学生。钱理群称,他在北大授课时比较受学生欢迎,他的课堂常是座无虚席。

原本上课学生人数变动较多,听课学生也不尽相同,老师很难特别记住某位同学,但一位总是坐在课室首排的学生却引起了钱理群教授的注意。

由于该位学生不仅总是坐在首排位置,课下还常找钱理群教授解疑,甚至积极地与他探讨课程之外的问题。钱理群教授欣赏其好学的精神,同时也惊喜于学生的思维敏捷与聪慧。

除此以外,该位学生虽聪明但却非常谦逊,从不自夸其成绩,还常表达自己对钱理群教授的敬慕。

待日子久了,钱理群教授与这位学生的关系也愈发亲密,他自感欣慰,因为北大出现了如此好学谦卑而又不呆板的学生,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唏嘘不已。

在师生两人关系亲密之时,该位学生向钱理群教授提出请求:他准备前往美国留学,希望钱理群教授能为他写一封推荐信。钱理群教授听罢,未加思索便答应了。钱理群教授认为如此优秀的学生应当得到进一步的教育,很快便把推荐信交到了那位学生的手里。

但后来,钱理群教授却再没在课堂上见到那位学生。钱理群教授先是感觉诧异而后万分痛心。他不仅痛心于那位学生的功利,也为燕园培养出如此“人才”而担忧。钱理群教授表示,大学里不乏此种无人情味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这是所有大学都应引以为鉴的一点。

钱理群教授的言论让所有人开始思考:大学应该培养何种人才,又应如何培养?

象牙塔之殇

然而,现在不少大学却正走向大家所希冀的反方向。

目前很多国内高校的课程是着实存在不少问题的,很多大学生习惯“临时抱佛脚”,在考试前几天稍微用点功便能在考试中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每每临近考试周,图书馆的座位总会比平常稀缺。

甚至是专业课程也有灌水嫌疑,不少学生在学习两三年专业课程后,对本专业的一些基础性问题仍然存在知识盲区,这是十分可悲的事情。

这当然与学生本人的懒惰有关,但当这一现象不再仅是个例时,便需要将之与校园风气与课程安排联系起来了。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曾表示,有某些高校充斥着贪腐之风,出现很多腐败现象。

高校的关注重点不在于学生教育,而在于金钱与世俗之念。这一行为的结果便是影响了学生的成材,让他们浪费了青春光阴。

对此,朱清时校长举了一个例子:一原在国内上大学的学生感觉在国内上大学的日子非常闲散,一个学期可以选超过十门的课程,因为课程考试要及格并非难事。

但当他到了国外留学,他发现自己的生活被学习挤得满满当当,课程也不再是“临时抱佛脚”便能混过去的,如果不用功便可能面临重修,图书馆也成了常去之地。

这并非意味着国外的教学完全优于国内,两者总有其优劣之处,但当我们的教育体系出现问题时,我们则必须直面并习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大学最主要的任务在于培养德智兼优的人才,若将教育之本心忘却,那这不仅成为象牙塔之殇,也将是处在象牙塔中的每一个个体的悲哀,对那些“嗷嗷待哺”的大学生们也是不公平的。

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曾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直陈象牙塔正面临危机:“当前,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大学正处于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量上的危机。”他希望大学能够返璞归真,只做好教育。

“《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很多参会的教授学者都表示一些中国高校正陷于迷茫,正走向迷途。我们会为大学的每一次进步欣喜,但若仅是为了进步而进步则是失去了教育本心。

摒除功利主义

无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亦或是课程体系的“不走心”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功利主义,要实现只培养涵养与知识具备的人才,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则必须摒除功利主义。

教授为了评职称疯狂输出“注水”论文;做科研是为了荣誉,而非为了突破与探索;学生选课总是考虑学分而非知识获取;高校为了追求“一流大学”在脸面上大造工程,斥资建造一栋栋并非必要的豪华大楼.....这些都已不罕见,急功近利之风气正在吞噬校园净土,扼杀求知灵魂。

著名金融学家吴晓求教授就曾在功利问题上对中国大学教育做出反思。他表示中国社会的功利、世俗、短视正污染着中国的大学。吴晓求教授呼吁中国大学在最基础的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影响,培养学生的情怀与理想。

要成才先成人,同钱理群教授的观点相似,吴晓求认为,利己主义者对于社会发展并不会有太多帮助。可以说,以个人利益为首的“人才”不能称之为人才,无论他们有多优秀的专业能力,若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将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危害社会。

大学,要给予学生知识,也要让他们的精神得到滋养。知识与灵魂,大学应当优先考虑灵魂,而不应为了培养出高材生而功利性地只管灌输知识。正如吴晓求教授所言:“大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学生,实现精神信仰的确立、秉承包容与创新精神,成长为有理想、有情怀、有信仰、有能力的人。”

另外,大学本身要得到外界的认可不应将重点放在名号上。大学应当扬长补短,将自己的擅长之处发挥尽致,再慢慢发展新学科,做到有专长有特色,这比盲目扩充专业,追求所谓的综合性与双一流来得更实在。

总而言之,一所好的大学不会由称号与排名等一些表面性事物堆砌而成,能培养出色人才的大学就是好大学。

大学目的永远都在于教育,要教育则先净其身,要减少甚至是避免培养出利己主义者,则必须从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熏陶,要做到有益熏陶则必须先有一个好环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