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地说:双减并没有让上普高变得更轻松;教材的精简并没有让考试难度变得更低。
普职比的要求就摆哪里,不是你的孩子就是别人的孩子总有一个要去职高,这就是现实。
先谈谈过度简化的教材:
细心的家长一定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家孩子的教辅书已经远远超过教材的数量。一本薄薄的教材,插图和各种图标往往占据了一半左右的空间,内容的确是已经简化到增一分则肥的境界。然而这本薄薄的简化了的教材,可以配上5到10本的五花八门的各种辅导教材和练习本,特别是初中以上的教材,这种现象非常明显。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已经达到让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步了。
为什么学校要求孩子们订如此多的教学辅导书呢?
首先申明,学校不应该来背这口锅。教材的过度简化,让老师无法下手,如果严格按照教材,一个大知识点不过数百字,让老师如何能延伸下去?考纲确实源于教材内容,但考试要求却远超教材内容。有网友打趣说:“教材讲了一粒沙,考试考了撒哈拉”。如果没有足够的教材辅导资料,如何讲述那些延伸的知识点,如何让孩子们应付高于教材的考试?
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初中的化学教材,在讲实验部分,教材非常简单地给你列出一些实验现象,实验操作规则,但绝口不提这些实验现象的前因后果,这些实验规则为何一定如此,如果不遵守这些实验规则会导致什么后果。然而在考试时,这些都是常规必考知识点,如果严格按照教材自学,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孩子平均分5分都拿不到。不能说这些孩子不够聪明,而是这教材中从始至终就没出现过。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智商超群,无师自通的,99%的孩子还需要学习和练习才能学会。
不只是化学,实际上在中学的数学和物理上,都存在很多相同的问题。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点,教材往往几句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精简到极致。试问,如此精简的教材,哪个老师敢不给孩子们订教辅书?
再谈谈消失的补习班:
双减当然是正确的,因为它确实避免了很多教育内卷的问题。不过,双减确实也在客观上淘汰了一部分人:一类是家庭条件差的人。
家庭条件差的人往往是低学历家庭,高知家庭极少出现家庭贫困者。这类家庭面临双重困难,首先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即便是他们意识到孩子需要通过额外的辅导才能跟上进度或超越他们的同龄人,然而捉襟见肘的生活条件往往使得他们有心无力。其次就算是家长愿意花钱辅导,义务教育阶段的补习班也不多,明面上补习和不合规的补习,那一定是不行的。同时,最麻烦的是这些家长往往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以他们有限的知识水平,根本无法辅导初中阶段的孩子。
当然,我肯定不是说,没有了补习班这些孩子就学不好。客观地说,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智力普通的孩子,想要依靠努力勤奋的自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真的很难。而且,教学材料的极度简化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这些极度简化的教材,对于难度高一点的考试完全不足以应付。单单依靠孩子自学,依靠学校有限的课时,对于多数普通智商的孩子来说,想要战胜他的同龄人,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补习班在小范围内的存在,具不具有合理性我们不想讨论,但是补习班的不存在确实让很多愿意努力的孩子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上进方法。
为什么说这几届初中家长最难?
客观环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普职比的规定依然长期存在,中考的难度依然比高考还难。相对于高考的闭着眼睛上大学,中考简直是蒙着眼睛过独木桥,淘汰是一定的,无非就是那个人的问题。
双减之后鸡娃就不存在了吗?不,只要中考还有淘汰,鸡娃永远存在。培训班不能鸡娃,我们可以自己鸡娃,没有人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十五六岁的年龄就被定格。所以对于大多数非富一代、富二代的家庭来说,鸡娃基本都是教育的必经之路。
然而难点在哪里?没有辅导班可上的情况就只有两个选择,家长赤膊上阵亲自来,要么孩子自学成才。现在的教材,不要说多数只有高中、大专水平的父母搞不定,就是本科、研究生都不一定游刃有余。原因正如前文所讲,不是因为教材太难,而是因为教材写得太简单,简单到读一遍一目了然,读十遍一脸茫然。看教材如看故事书,考试如考无字天书。简单来说,现有的教材如果不是经验丰富的在职老师,其他人基本教不了。
这几届的初中生家长就是教材学不了、辅导没法搞、中考照样考,你说难不难?
搞双减是对的,消灭培训班也是对的,如果能把教材搞得更适合自学,把考试内容完全放到教材内容的范围之内,这不就完美了么?选择人才当然是选择高智商的,但是也不能一脚就把那些愿意努力、积极上进的孩子踢开,毕竟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上升的机会。
希望我们的教材能够更人性化一些,给愿意努力的孩子一次机会,教材的精简也要考虑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