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别来了, 折腾不起! ”村支书求放过, 大学生别来支教霍霍学生了

过度捐赠只能给农村学生带来坏处?

短视频时代,到处拍到处宣传,是好事也是坏事,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

拍摄团队对着农村学生的一天展开拍摄,从衣食住行到学习环境,从头拍到尾,学生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被无限放大,被打上悲悯的标签,被网友怜惜,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的关注度,送来了一车又一车的捐赠物。

从一方面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改善了孩子们的生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无限放大了农村学生的悲哀,慢慢因此变得自卑。

这和短暂的支教老师带来的美好,走后挥之不去的巨大失落感是一样的。

村支书和农村老师哭诉:大学生别来支教了

心怀大爱的大学生,大学毕业或者大三阶段,会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偏远农村支教,用他们先进的知识体系,带农村孩子看不一样的世界,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慢慢却变了味。

来偏远农村支教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不仅没有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情况,还越来越感到吃不消。

甚至有村支书恳求大学生别再来农村支教了,真的折腾不起了,求放过啊。

村支书以及农村老师,之所以对来支教的大学生如此排斥原因三,看过都能理解他们的感受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村支书和农村老师排斥大学生支教的原因

失落感大于带来的知识

大学生来农村支教只待一年半载,99%的人都不会留下来,来的时候欢声笑语,当学生跟老师结下深厚的感情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得走了,学生会失落一段时间,久久不能缓过来。

支教老师带来的知识,抵不上带来的巨大失落感,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前期准备付出太多

城市里来的大学生细皮嫩肉的,没吃过苦,没挨过饿,来农村支教,艰苦的环境是最大的考验。

为了让大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村支书都会为他们准备相对来说最好的住所,所有日常用品都买新的。

一些学生有每天洗澡的习惯,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还要想办法让其洗澡,可想而知前期准备有多复杂。

大学生只是靠支教镀金而已

支教是公益活动,能成为大学生毕业简历上最亮眼的一笔,在考公考研中有优势,甚至直接保研,有着很强的镀金作用。

一些大学生也只是把支教当成镀金之路,并非真的想为农村教学做出贡献。

此前大连理工一名大四学生,就为了保研名额去支教,支教过程中屡屡吐槽农村孩子又蠢又笨,一副高高在上,看不起农村学生的姿态。

这样的老师能给农村学生带去什么?除了带去自卑感,再没任何价值了。

正因如此,村支书才恳求大学生放过支教这条路吧,别再靠支教镀金了!

支教11年侯长亮老师的真心话

“过多捐赠只能给农村学生带来坏处”这一话题登上热搜,这是出自农村支教老师侯长亮的一篇文章。

他用自身经历去谈支教这条路,从农村走出来又回到农村,从贵州到云南,支教这条路他走了11年。

看过了太多农村教育的落后和无奈,辍学、教材城市化不贴合实际、学生农村认同感缺失、农村老师流失等问题,都是一时半会难以解决的。

但“捐赠乱象”却是好心办坏事,还有挽回的余地。

大众关注农村教育,捐书捐衣物,力所能及地让农村学生过得好一点,但是捐赠物中会出现高跟鞋、吊带裙、过期化妆品这些东西。

每次几十公里的路程去镇上取东西,浪费着一二百块钱的路费,取回来一些无用的东西,都不如自己用这些给孩子买一些书本。

就算是捐赠的书本也都是贴近城市的内容,曾有学生问侯长亮老师“滨河公园和游乐场是什么?”“一单元是什么概念?”

这些只有城市学生知道的概念,让农村学生感到迷茫,越了解越自卑。

其实原本的生活,挖竹笋、卖竹笋、自力更生已经习惯了。

这些捐赠物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差距,在没有能力走出去时,这并非是一件好事,太过于残忍了。

所以不要轻易给农村学生捐东西,如果真心想为农村教育做一番事业,不如专门为农村学生制作教材,里面有他们熟悉的泥土、竹笋、土房,而不是高楼大厦、汽车电脑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