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北大第1位博士: 左手残疾、癌症晚期, 却为中国拿下5个世界第一

1982年7月6日,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张筑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成为北大历史上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

20年后,已经成为北大数学系教授的张筑生,倒在了讲台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被学生们用担架抬出了教室。

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张筑生这个名字已经很少再被提起,但在他的故事里,藏着一代北大人刻骨铭心的感动和伤痛。

1940年,张筑生出生在贵阳市。他从小体弱多病,两岁时患上了脑膜炎,虽然成功接受了治疗,但小脑却留下了永久性的损伤。

13岁那年,他的左臂不慎骨折,手术时又遇到医疗事故,导致左臂肌肉和神经严重萎缩,整个左手手指无法动弹。

即便遭遇诸多不幸,可张筑生没有被生活打败,反而展现出了超于常人的数学天赋”。1965年,张筑生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数学系。

张筑生心里清楚,只剩下右手能动,以后到田里当不了农民,进了厂子做不了工人,所以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

1978年,中国刚刚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张筑生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数学系。

在北大上学期间,图书馆成为了张筑生的唯一根据地,那些外人看来无比晦涩的数学公式,在他眼中都是最美丽的符号。

“他是我们微分动力系统讨论班上的主讲,一讲就是三个小时,都是学科前沿的东西,黑板写满了擦,擦了又写满,总是一肩膀粉笔末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张筑生把数学界中著名的史蒂文斯梅尔“四大猜想”其中之一给破解了。要知道,这可是让全世界的数学家都困扰的难题。

一个硕士生居然解决了如此难题,在场的答辩老师全部都震惊了。经过几轮商讨,多名老师同意要授予他博士学位。

从张筑生的学术成果来看,其实完全足以得到“新中国第一位博士”的头衔,但由于当时国内还没有博士生,也才刚实行外来学位制度,时任北大校长张龙翔觉得要谨慎对待,却没想到犹豫间将这荣誉拱手让给了其他学校。

第二年,张龙翔校长征求多方意见之后,请了一百多个专家学者给张筑生搞博士论文答辩。就这样,张筑生成为了北大历史上第一位博士生,博士学位证编号为001。

“他站在讲台上意气风发、侃侃而谈,虽然他穿得很朴素,但那一刻全校的老师都觉得这个小伙子在发光。”

从北大毕业后,张筑生被学校送往美国留学,回国后便被北大聘用为数学系教授。

没过多久,张筑生的名字便成为了学校中的传奇,他会主动与同学们交流学术问题,同门师兄弟也都把他当作学问家来对待,有任何不明白的问题都要请教他。

学校注意到了张筑生身上的教学天赋,为了充分发挥这个人才的作用,提出让他来负责编写学生用的基础教材。

●张筑生(中)

众所周知,老师这个职业最看重的是职称。大学教师想要走上晋升之路,需要凭借科研成果来评职称,可如果把精力全部放在编写教材上,就意味着要放弃顶级学术成果的研究。

身边的好友得知后,都劝他推掉这项工作,毕竟科研成果才是立身之本,编写教材终究不算科研成果。

可张筑生并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答应下来。比起自身的前途发展,他更希望学术精神薪火相传,为我国数学领域培养更多的可造之材。

此后五年间,张筑生主编的《数学分析新讲》(三册)面世,《微分系统动力原理》和《微分拓扑讲义》两本教材也陆续出版。

“他的知识面广博得惊人,多亏了这本教材,年轻人们才可以顺利地进入学科前沿。”

张筑生巧妙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深奥的数学内涵,直到如今,还有很多大学将《数学分析新讲》作为首选教材。

可惜天意弄人,1990年,在《数学分析新讲》面世不久后,张筑生被查出了鼻咽癌,从此开始了12年漫长的抗癌路。

而在这12年里,张筑生还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按照医生的建议,张筑生应当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安心地在医院接受治疗。学校那边也劝他申请休假,可张筑生拒绝了大家的好意,坚持继续给学生们上课。

“如果你们不让我继续教课,那才是要了我的命。”张筑生激动地说。

1995年,张筑生拖着虚弱的身体,主动担任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五年内带领中国队辗转70多个国家,连续五届拿下总分第一的好成绩,打破了世界范围内的最好成绩纪录。

曾经跟随张筑生获得金牌的选手回忆:“张老师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与之相比。”

然而,这一切成绩却是以透支生命为代价的,虽然张筑生一直在接受治疗,但鼻咽癌最终还是转移到了肝部,他的唾腺被损坏,全身的骨头疼痛难忍,又因为严重的结肠炎,一天要上几十次厕所。

为了不影响教学,每次上课前一天他都要节食,上课当天更是严格禁食禁水。

2001年,被病痛折磨的张筑生已经无法正常吃饭,只能够依靠吃流食和医院开的营养液来维持生命。可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穿戴整齐,准时准点地出现在课堂上,40分钟的一堂课每次都用光了他所有的力气。

2002年1月11日,张筑生被几名学生抬进考场,这一场考试考的是他的微分拓扑学,他坚持要亲自为学生们监考。

张筑生用自己能发出的最大音量宣读了考场纪律后,像一座雕像一样,整整三个小时再也没动过。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可张筑生却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了,学生们流着泪将他抬下楼送到了医院。

2002年2月6日,张筑生在医院去世,永远地离开了自己最爱的课堂。

张筑生生前很少跟别人提及自己的事情,所以人只看得到他的乐观与坚强。可他何尝又没有遗憾呢?

因为怀孕的妻子有严重的孕后反应,他不忍妻子受苦,毅然决然地放弃要孩子,一生无儿无女。

他曾对着讲台下的同学们说:“也许你们所有人经历的痛苦之和,也没有我一个人经历的痛苦多。”

●张筑生与同学在北大图书馆门前合影

他的一生命运多舛,可与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相比,这些事又那么不值得一提。

教育工作者是伟大的,每一位有着优良品格的教师都令人敬佩,因为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

张筑生虽然没有被评过职称,也不懂得争成果、争头衔,可他却用生命铸造了一座关于教师的不朽丰碑。

如今,那一本编号为001的博士学位证,静静地躺在北大百年校庆的展览馆中,仿佛在述说着张筑生光辉的一生......文/查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