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缺人才,专家教授等高知充斥网络,不仅充当着意见领袖角色,还常发表点惊世骇俗言论。
总让人疑惑,我国的专家教授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又如何?这么多高知,为啥属于咱们的核心技术却很少?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0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我国共有高校2738所(含本科层级职业院校21所)。1978年~2007年有博士学位24万人,2008~2019年授予博士学位者累计64.03万人,2020年6.5万人左右,2021年在这一比例上更有所提高,总的来说,我国拥有博士以上高知人数超百万。
新华网数据,2021年中国普通高校专职教师为53.19万人,教师中教授5.07万人,副教授16.13万人,占比高教人数分别为9.5%和30%。
20多万教授中,1~4级是正教授,5~7级为副教,4级正教中,一般来说中科院院士为一级教授,只授予工科类教授,经济类文哲类是二级教授,一二级教授比例为1:4。二级教授已很牛了,一般都是学术界准泰斗,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或在相关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学术大咖。
“特聘教授”是专门聘任教授,本身具有教授职称。“客座教授”为不定期讲座或做报告的学者,可以是企业家、官员、名人,不一定是教授。
至于专家有多少,就没有数量了,“专家”不是专门学术职称或技术职称,在擅长的领域有独到见解就是专家,无需专利证书。非要说个数量,会装的都是专家,所以听到“据专家介绍”,“专家表示”笑笑就行。
至于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屠呦呦、袁隆平…这些泰斗是科学领袖,不能用专家概括。
7个月前,国内学者库网站公布了全球10万名顶尖科学家排名,该名单内中国学者共11,642人,仅次于美国38,449人排名第2位,当然这咱们自己排名。
让人感叹中国人才辈出同时,很多网友也发现了个有趣现象——上榜学者大多论文数量惊人。超过1000篇不算事,西北工业大学院士黄维2731篇,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1919篇,湖南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曾光明论文1795篇……不是惊讶,是震撼。
很多网友疑问:这些学者怎么如此“高产”?写作文也没有这么快。就算上大学开始发表论文算起,30年时间,每年至少40篇,大学教授有授课任务,哪来这么多时间写论文?论文不是“写作文”这么简单,成果总结,论文准备,期刊投稿及审核周期有时间性,即便硕博导带的课题小组出成果后每篇都标注导师名字,也做不到的几天一篇?
也有网友不屑一顾:“如此多论文,转化了多少科技应用?”说的很好,当知识转化不了生产力时,研究型理论像极了白酒,除了评职称外既不能造福国家,也无法推动科技创新,只能麻醉自己。
缺少核心技术的尴尬,体现在方方面面。精密医疗仪器上,数千万的高档CT、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仪器90%进口。东航飞机坠毁,虽找到黑匣子却只能送到美国提取数据,没有相关技术破译。大飞机发动机核心技术被100%垄断,一架波音7系进口价7亿元,还不包括燃油及维护配件等费用,咱们常听到航空公司赔钱,成本在那里摆着,怎么能不赔钱?至于众所周知的光刻机与5毫米芯片,有钱人家也不卖给咱们。
再说IT行业,我们没有世界一流核心技术,如编程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等,中国lT人不是不想拥有,也不是中国IT人员没能力研发属于中国的编程语言,主要因为底层语言投入大回报慢,开发操作系统,大型软件等没三四年很难搞出像样的程序。以安德鲁宾创建的Android为例,2005年谷歌收购后2008年正式发布Android1.0系统,2011年Android2.3才正式奠定安卓系统在智能手机中地位。漫长过程中,Android没有给谷歌带来一分钱效益。
如果在我国,研发人员早跑光了,生活都无法保障?
我们百万高知呢?世界第一论文数量起到什么作用?如此努力培养科学家发明家,依然拿不出多少核心技术?最关键原因教育出了问题,文凭生态导致了恶性循环。
小学就开始思考怎么进一个好中学,重点班是每名父母与孩子向往。高中后,又为了高考死读书甚至请家教,“高考工厂”被全社会推崇,分数状元是学子偶像。填报志愿表以热门专业为主选,总之挣钱要多。几乎没有人愿意静心思考知识如何聚变成科技,是不是事实?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目标从小就被定位,当官挣钱,挣大钱,潜心做学问搞研究被耻笑,污浊的求知氛围,贫瘠的科研土壤,留不住人才是必然。
拿不出多少核心技术,是教育理念出了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从教育本质抓起,让知识回归知识,文凭成为参考,纲举目张后核心技术才会越来越多。
国与国竞争是人才竞争,也是教育竞争,强于本质,赢在理念。
参考资料:教育部《2020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报告》《全球10万顶尖科学家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