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都飞速发展的当下,什么样的人该成为青少年的偶像?青少年该树立怎样的理想和目标,什么样的环境适合青少年三观的健全?这些问题成为了困扰当代家长的难题,然而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便早已给出了问题的答案,那就是追求无限的科学。这个答案是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最需要的,也是现在逐步腾飞的中国所坚持的。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课本和习题会对其三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教材中的人物可能会被学生当成人生的偶像,并坚持偶像的行事作风。
如果该人物属于杰出优秀人物,那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若是私德低下的人物,便会使青少年产生价值观撕裂的不良效果。所以在设置教材内容时,需要慎之又慎。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对于新修订教材踢出鲁迅文章,试卷习题增加明星事例提出了质疑。
鲁迅文章删减,流量明星事例增加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写作的文章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些经典故事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直至今日,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鲁迅的文章成为了教材的常客,中国青少年的必读内容。
然而近年来家长却发现,鲁迅的文章由于晦涩难懂正在逐渐从教材中被删减,随之增加的是肖战、王一博、吴亦凡等流量明星的案例。这一改动让不少家长感到防不胜防,之后忧心忡忡:孩子这么小就接触明星网红,对他们成长有好处吗?
5月24日,新华网制作的“95后迷之就业观”调查显示,48%的95后选择不就业,54%的95后渴望成为网红。种种数据显示,成为网红的梦想已经占据了青少年就业趋势的半壁江山,而且大有蔓延之势,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众价值观的变化。
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青少年的教材课本中还反复强调当明星的好处,无疑会坚定孩子成为网红的梦想。小学、初中、高中正处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期,孩子们普遍缺少思辨能力,对于课本和试卷中的内容一般是全盘接收。
过早了解明星网红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会将明星偶像视作自己学习的榜样,产生模仿行为。明星网红的成名固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相较于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专家学者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他们才是最值得追捧的巨星。
明星网红进教材,弊大于利
鲁迅的文章承担着重大的社会和历史价值,不仅唤醒了封建社会时期沉睡的国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他所创作的很多经典文章写作风格多样,在展示旧社会风貌的同时,可以让人们产生对生活的思考。这是学生要从鲁迅文章中学到的,这也是流量明星事例所无法替代的。
除此之外,流量明星本身的人设容易崩塌,经常出现很多不当行为,这种情况使青少年价值观产生撕裂。因为在教材中传递的内容,流量网红通常是作为一个完美人设出现的,这也是互联网上粉圈骂战的隐患之一。
部分青少年在长大后不相信流量明星所做的违反道德的事情,即使他们做出任何刷新三观下限的行为,也依然包庇和原谅他们,甚至攻击任何反对他的人。
在生活中明星网红的宣传便已经铺天盖地了,只要打开电子设备,时刻弹出的咨询都是关于明星的花边新闻。在这种明星网红无孔不入的环境下,再在教材中加入他们的事例,真应了家长们说的那句话“防不胜防”。
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警惕更多
当然让家长防备的除了教材本身之外,还有能够为他们传递明星网红信息的还有教师群体。近年来,部分教师为明星打投的行为频频出现,他们利用自己教师的身份,在课堂上公开宣传明星网红,鼓励所有的学生喜欢自己的偶像,打击不喜欢自己偶像的学生,这种现象也曾经被报道过,引起不少人的重视。
除了上面这种教师的有意行为,也会有一些行为无意之中伤害到自己的学生。比如在面对学生之间的偶像争论时,教师应该正确地进行引导。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对于教师有着天然的相信和依赖,经常会不假思索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内容。如果在这个时期,教师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为孩子灌输追星的思想,无疑会影响到其健康成长。而对于被打击的学生而言,可谓是一生的阴影。
面对娱乐圈的层出不穷的乱象,学校应该警惕教材的编撰内容,提升教师团队的思想水平,将对教师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考核摆在第一位。只有三观正的老师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对此,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