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老师: “准高一”学生忙着上衔接班, 却忽略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事情

现在,“初中内容简单,高中内容难”的认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接受,中考结束,进入高中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为了在这一轮竞争中取得先机,家长都不想让孩子在中考后放松下来,所以各种衔接班变得非常火爆。

问了下周围中考的学生和家长,我发现几乎人人都在上衔接班,即便是那些接近考满分的学霸,也在衔接班进行学习,对于“准高一”的学生而言,初高中的衔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初高中的跨度太大了,高中知识难度系数飙升,初高中的过渡,不是一次中考,一个暑假就能完成衔接的,进行知识的衔接,有助于“准高一”的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生活。

但是,在大家都在进行知识衔接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比知识衔接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心理衔接”,很多学生因为没有进行心理衔接,在高一学习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学习问题以及心理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心理衔接呢?

能够考上高中的学生,都是初中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班级前几名或者全校前几名的学生,这些学生几乎是从小学到初中一路优秀地走过来的,听到了太多的赞美和赞扬,反而因为没有受过太多的挫折,从而缺乏“心理韧性”,抗挫折能力不是很强。

邻居家的孩子,初中经常考班级第一名,虽然动力十足,但是也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考到了第二名、第三名,她就会在家大哭,而且后面两天就不会去上学,直到心理上能够接受后才去学校。这虽然是一个比较极端的现象,但是类似的问题,却在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存在。

到了高中,学生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些不学习的学生已经被分流,剩下的学生都是成绩不错的学生,在重点高中,那更是“神仙打架”,来自各个初中最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起,那自然会出现更高层次的竞争,而那些不能正确进行自我定位的学生,就会出现“心理落差”,影响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效率,导致高中阶段出现各种学习问题,比如厌学、逃学、恋爱、迷恋游戏等等,再也没有初中那种认真的学习态度了,其实归根到底是高中的学习出现了问题,因为成绩不再优秀,学习的动力也不足了,其他问题也就出现了。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心理衔接呢?

进行心理衔接,最好的方式就是听听“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找一位高中老师或者高中生、高中毕业生,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聊天,能够帮助孩子更快了解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预防“心理落差”过大,正确给自己定位

中考更像是淘汰一批人,那些不想学习或者智力较低的学生,在这场考试中被分流了。而高考更像是选拔一批人,虽然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是比较优秀的,但是到了高中会发现,“强中更有强中手”,虽然进入高中时,大家都怀揣着“985大学”、“211大学”的梦想,但是到了高中你会发现,多数学生依然是普通孩子,能够考上“985大学”、“211大学”的依然是极少数。

所以,到了高中要及时给自己调整定位,尽快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定位,然后在这个位置开始努力,自己跟自己比,只要能够保持进步,高中就是成功,没有必要非要跟别人比。

第二,了解高中学习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初中学习的内容少,进度慢,一年学习的内容,相当于高中一个学期学习的内容,学习进度 快,学习内容多,作业做不完等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如此,初中学习的内容相对简单,侧重于“是什么”,只要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够认真落实,积极背诵,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到了高中,学习的内容更加抽象,知识更注重体系,侧重“为什么”、“怎么样”,对学生的能力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初中接近满分的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到了高中可能出现上课听不懂,考试考不及格的现象,历史、政治这些学科也不再是“背多分”,即便是翻着课本考试,也很难在课本上找到答案了。

初高中的这些变化,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时学习态度最重要,高中时,学习态度是前提,学习能力是关键,学习方法也要进行优化。

比如高中阶段,预习和复习更加重要,在初中这都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不预习,上课就可能抓不住重点,或者听不懂,尤其是数理化这些学科,提前的预习非常有必要;不复习,学习的内容就很难消化吸收,随着进度的推进,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学习成绩就会明显下降。

再比如作业,初中时做完作业,任务就完成了,因为老师会用几节课来强化重要的知识点,而到了高中,很难说哪个知识点重要,哪个知识点不重要了,做作业只能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抓手,完成作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做作业时发现的问题,然后去解决,才能把知识理解好。

所以,初高中的衔接,绝不是简单的知识衔接,衔接班进行的知识衔接,也只是“水过地皮湿”,只能简单了解高中课程的情况。初高中衔接应该是全方位的,哪个地方出问题,高中学习都可能会出现问题,而相比知识的衔接,心理的衔接更加重要,因为这决定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这个根本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