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校的教学常规检查,明确要求教师在上完课之后,要做到每课写一篇反思,每单元上完之后再写一篇针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反思。之后,再规定不管是每课的反思还是每单元的反思,撰写的内容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字数。这样的做法,能否大幅度提高相关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呢?
一线教师,写教学反思应该是属于教师发自肺腑的自觉行动,如果原本是属于教师的自觉行为被搞成硬性规定,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有可能会弄巧成拙。
这让我想到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商人想买公鸡,这位商人刚好看到我一位朋友家里就有好几只公鸡,于是向我这位朋友求购。那位朋友平时对钱看得特别重,他答应了商人的请求,但在出售公鸡之前,他做了一件比较奇葩的事情。
这位朋友把一只最重的公鸡抓起来,然后掰开公鸡的嘴巴,不停地往鸡嘴巴里塞煮熟的地瓜,而这只公鸡不但没有感激主人喂它食物,反而是疯狂地挣扎,耗尽“洪荒之力”想要逃离我那位朋友的“魔掌”,甚至把咽下去的几块地瓜也很果断地吐了出来。这位朋友的做法,思路非常清晰,给公鸡多塞几块地瓜,公鸡的体重也就重了一些,就可以多卖一些钱。但是,他非鸡,焉知鸡之苦?
我们知道,公鸡主动想吃地瓜,那只公鸡应该会甘之如饴;但是如果你强迫公鸡吃地瓜,公鸡可能会对你产生怨恨的情绪。同样的道理,如果是老师自己主动去写教学反思,那么教师的专业素养很有可能会不断提高,毕竟这只是相关老师的一种兴趣爱好;但如果把写教学反思捣鼓成硬性规定,那么又有多少老师会喜欢上写教学反思呢?
他们可能会去网上随便找一篇教学反思抄进去应付,甚至抄一年的教学反思,之后的好多年都用这一本教学反思去应付检查,教学反思记录簿变成了传说中如同“万年历”一般的存在,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有人可能会说,为了避免教学反思出现抄袭的现象,那么可以用查重的方式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再加上限定反思的字数,教师的专业素养想不突飞猛进都难。但问题是,应付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用啰里啰嗦的口水话、空话或套话来“充实”教学反思的字数,既能写出一定的字数,又能避免查重时重复率过高的现象,想必不少老师会这么搞。但问题是,这样“严抓”教学反思字数和次数的做法,又有多少意义?这是不是在开教育教学之“倒车”?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之过程。当然,倘若硬是要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快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手段,我有一计:相关学校可以通过举行教学反思比赛的方式,对获奖老师给予重赏,比如获得一等奖的老师奖励50万元人民币,获得二等奖的老师奖励30万元人民币,获得三等奖的老师奖励10万人民币,那么效果必定会特别惊人。
但问题是,又有几所学校能搞出这样的活动?有些地区连老师的正常考核奖都发不出去,老师们怎么可能会邂逅这样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