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总是让人心情复杂,对于未来的前程可能大多数年轻人既憧憬又迷茫。有人比喻得很形象,大学生去应聘,就好像小时候初次去幼儿园一样。
很多同学可能因为对自己的能力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显得小心翼翼。其实面试是一种双向选择,毕业生有足够的理由“不卑不亢”。
当然,现在找到满意的工作确实有难度,能够顺利被录用,很多毕业生会很珍惜机会。无奈的是,有些单位可能没做多久就坚持不下去。有时候还真未必是毕业生的原因。
换了很多次工作发现,不适合长干的公司,面试时就能猜出大概
很多家长和长辈,可能退休之前换工作的次数也屈指可数,特别是以前国企为主的时候,有些人可能在一个厂完成职业生涯,而且子女还能顶岗。
但倘若现在还用这样的思维来定义这代毕业生,那显然就很片面了。除非你能考上编制,吃“公家饭”,不然大部分普通大学生离职和跳槽都是很普遍的情况。
有些事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换工作次数多,其实也能总结出一些经验。有人分享出自己的判断依据:有些公司不适合长干,面试时就能猜出大概,早点知道能少走弯路。
人事员的友好程度:受到管理层影响
负责招聘的人事员,是毕业生跟企业的“初次接触者”。倘若管理层比较重视吸纳新人,自然也会叮嘱负责招聘的下属给求职者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人事员很热情,未必代表以后工作中其他同事也一样。但是倘若连他们都比较傲慢或敷衍的话,多半招聘的岗位在公司地位较低,或者公司的管理风格,本就对新人不太友好。
办公地点和硬件配备:判断人性化程度
很多毕业生可能以为,找工作时只要去那种大企业或者名字看起来高端的,就代表比中小型公司更正规。实际上未必如此,有时大企业的人性化程度不一定就更高。
过于偏僻代表对成本比较苛刻,工资水平可能叫人不太满意。办公室内的硬件设备如何,太陈旧的东西是否替换。基本的便利度不为员工考虑,工作里也很可能出现单方面要求毕业生付出、待遇又不提升的情况。
提问时面试官的回答模式:判断是否诚心招人
有时候不是大学生缺乏毅力,不愿意在一个岗位坚持,而是有的公司可能招人的时候,就只是想要“临时工”,旺季招聘到新人,没等正式转正,找些理由让毕业生自己提离职。
在面试时往往对方也会允许应聘者提问,这时可以问一些关于五险、这个岗位是否有老员工等方面的问题。真正想找稳定员工的话,对方会很直接地回答,含糊不清就很难说了。
毕业生在求职时想要少走弯路,既要多尝试,也要善用“人脉信息”
很多事情就像“小马过河”,不亲身经历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不少经验丰富的过来人,毕业的前几年也曾吃过亏,在并不适合长干的岗位花费了过多时间。
我们总是强调坚持的意义,但有个前提是,在对的方向坚持才能有相应的回报和收获。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真的不适合自己,就算再勤奋可能也难有好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早点离开不适合长干的公司,才能更早地找到值得坚持的事业。毕业生想要在找工作时少走弯路,多去尝试还是有意义的。
不过,换工作过于频繁,肯定也会浪费时间成本,下一家用人单位看到这样的经历,也可能认为毕业生不够踏实。
所以,除了亲自去尝试,我们不要忽视本来可以利用的“人脉信息”。首先是自己的校友、同学甚至是老师,其实他们都算人脉。多跟他们交流无形中就能得知一些经验和教训。
其次,现在网络上的信息通达度也更高了,同一城市内也会有些论坛或者话题,很多毕业生会分享出自己待过的公司。
比如笔者就见过大学生总结出的,本市哪些办公大厦里的工作普遍正规,哪些又不太满意。还有在职的时候,同事聊天中也可能透露之前单位的优缺点。
【编者寄语】面试是毕业生实现入职的第一步,看似简单却是双方互相观察和判断的基础。应聘时如果能多加留意,可以从一些细节里增加对公司的认知,筛选更可能适合长干的企业。
话题:你在面试时主要观察哪些方面呢?(图片不代表实际人物)#人生大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