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俨然已成为事实,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它的产生由来已久,一时半会难以消除,需要承认的是差距一直都有。
在k12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双减”出台落实,有效地减轻了学生们的学业压力,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如果你一味地指望靠“双减”让孩子脱颖而出,很显然不现实。
实际情况就是原先那批努力的人,还在继续的努力着,差距会越来越大。
由此告诉我们:不要因双减而感到任何的沾沾自喜。
日前,在网络上有一三代行医的家庭,流传出这么一组照片,触动了很多网友敏感的神经,讨论颇为激烈。
其配文称:“三代学医人,大一暑假开始学习缝合,第二次就可以做到这样,是不是算很有天赋?”
为何说:“附上的图片是双减后最真实的写照呢?”
其实是有原因的!
还在医学院读大一的孩子,暑假就已经开始实操医学技术,用买来的猪肉开始练习缝合。
身为医生的父母和爷爷在一旁观看,并非常细致的指导,稍微出现些差错,都会予以及时纠正,提出改进的意见。
“三对一教学”让这位学医的大一新生逐渐掌握缝合技术,不得不说,学习环境是真好。
原本在学校就一直在接受高等教育,回到家还能将学到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长期以往,孩子自然会变得十分优秀。
有一些看热闹的网友,只是觉得好玩。上来调侃两句说:“是不是你家买的肉类食物,都得先让孩子训练一番才能上桌”;
除此之外,还有调侃“二师兄”的。
可有些网友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不同,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见解。
那就是有关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的差距问题。
从实际生活来看,父母亲辅导教学在很多的家庭中都会上演。
比较关心教育的网友应该记得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某某老师,暑假在家给自家孩子补习功课,却被一家长投诉到教育局说“违规补课”。
这位家长还提出自己的诉求:“为了公平起见,得让自家孩子也跟着学习才会撤销投诉”。
咋一看,挺无厘头的。
实则,这位家长的所作所为反映出的是许多家长对于教育现状的顾虑。
能够享受更加优渥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的孩子,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好,这是不争的事实。
众所周知,农村和城市有关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这也就是为何那么多的父母“哪怕是拼得头破血流,花费毕生心血都想在城市安家落户”,大部分无非也就是想给孩子求得一“学区”。
让孩子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毕竟,读书是成才最好、最靠谱的捷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试问天底下哪个父母不是这么对孩子抱有殷切期望呢!
在看到这组照片后,做父母的就要明白:双减并不会让你的孩子更容易走向成功,努力应当持续,直至走向成功。
说来也真有意思,我发布过这样一篇文章:“贵州一山村小伙考上清华,村里面为他拉横幅、放鞭炮庆祝,却被有些网友质疑说太高调,此举不合适”。
当你明白“农村的孩子考上名校有多么不容易之后”,或许你就不会这么说。
至少在我看来,来自农村的学霸,基本上都不会额外的花费时间和金钱去上各种昂贵的补习班补习,提高成绩。
相反来说,这些农村的孩子在学习之余,帮家里下地干农活是常见的事情。
在差距一直都存在的情况下,农村的寒门学子和城市的优等生还能旗鼓相当,难道这不值得庆祝吗?
要知道考上清华这样的大学,意味着人生从此一路坦途,好好学习,大学毕业后就能找到年薪近百万的工作。
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人生,让家里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教育对一个家庭实际意义的体现。
有人可能会说:光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拿更多钱的说法有些狭隘。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连自己都改变不了,不能回报那些一直为你辛苦付出的亲人,这样的成才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更何况,通过庆祝小伙考上清华的行为还能给同村其他孩子树立榜样,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无限放大榜样的力量,这是最好的教育案例,值得祝贺。
唯有自强不息,才能更好地砥砺前行。别想着靠“双减”能让孩子出人头地,这压根就不现实。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