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小到大我都没挨过父母的打,但是在挨训方面,可能没多少人比我“阅历”更丰富。
在上学的那个时候,我是起床早了挨训,起床晚了挨训;吃多了挨训,吃少了挨训。
在家里站着会挨训,因为我妈希望我坐下老实会。
可是坐着也会挨训,因为她又想让我站起来活动活动。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如果考试考得好就不会挨训。
但悲催的是,我考不好…
不谦虚地说,我一直认为在家庭的范围内,就没有我没挨过的训。
而那些长时间、高频率的训斥,也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耳朵可能都有点背了。
说实话,这感觉,还不如挨顿打呢。
不过话讲回来了,父母对我的训斥,仅仅是属于“物理攻击”。
毕竟无论怎么训,也没伤过我的自尊,只是纯粹就像在找茬一样。
但是那些伤及自信和自尊的训斥,却会像“魔法攻击”一样,逐渐把孩子扭曲成一个你压根就看不明白的人。
33岁女大学生啃老10年
范成金,故事的主角。
在登上央视节目的时候,她33岁,而这一年,也是她在家啃老的第十个年头。
啃老这种事,不新鲜。
但是啃老啃了十年的,可能还真不多见。
她之所以长期啃老,而且啃的理直气壮,这事还得从她母亲身上说起。
客观地说,范成金的母亲是个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的人,始终以考大学、找好工作为目的去管教范成金。
从方向上来讲,这本身没有错。
但是从管教的方式上来说,却简单粗暴得几乎无法正常沟通。
我举几个例子。
当范成金有课外兴趣爱好的时候,母亲就会说:喜欢那个有啥用?
当范成金拿着自己的绘画作品给母亲看时,母亲会说:有用吗?看书去!
当范成金工作不顺利的时候,母亲会说:你一事无成。
诸如“将来你能成事,我就给你跪下”、“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这类话,更是能渗透到范成金的每一次失败中。
从对话上来看,如果这俩人不是母女的话,你都不知道她们之间结下过多大的梁子。
可是长期没有夸奖,一味打压孩子的主动行为,否定他们的努力过程,结果会是什么?
会是压抑到极致后的反弹。
啃老,也可以理直气壮
长期处于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后,很多孩子的想法,应该都会是长大后远走高飞。
范成金也这么做了。
在读大学期间,她也希望通过勤工俭学,为自己正名,并在城市里扎根立足。
但是自信心长期被打击的她,在见到客户时才发现,自己紧张得手脚冰凉,连话都说不出来。
按理说,自信心是可以逐渐树立的,只要心有所往,就有机会扭转。
可是母亲多年的训斥,已经几乎给范成金留下了一种“一无所成”的心理暗示,这不仅没让情况好转起来,反而变得愈发严重。
以至于在她大学毕业之后,依然无法胜任自己千辛万苦找到的工作。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几乎陷入到了一个死循环。
因为工作不顺利,就会被母亲继续打击和指责,而如果换一家公司工作,也不过是换个地方再重蹈覆辙罢了。
进退两难的范成金,后来干脆直接赌气不工作了,理直气壮地回到家,“专职”啃老。
这样的选择,是违反常理的。
但是回想到范成金母亲的打压式教育的话,我甚至觉得这样的结果,好像也没什么太大的毛病。
毕竟正如她所说的那样: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如今却来怪我不会飞翔。
批评的边界
我不知道如今的范成金,是否还是在家里待着,全职跟母亲“对线”。
但她的事经央视节目播出后,网上立刻出现一堆“批评教育不可取,鼓励教育是正道”的说法。
甚至还有人说,只有解放了孩子的天性,才是家庭教育的真谛。
说实话,在看完了这些说法后,我整个人都麻了。
理念说得头头是道,但这实际上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因为从小都被表扬长大的孩子,也有不少把自负当自信,把吹捧当能力的人。
当他们社交圈扩大,逐渐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弟弟”了之后,要论结局的话,也不见得就能比范成金好到哪去。
其实批评教育和鼓励教育,这本身就不是对立的问题,更不是零和关系。
从作用上来讲,批评是对错误行为的纠正,表扬是放大正确的杠杆,二者作用的对象和事情本身就不同,哪来的什么孰优孰劣。
说到底,这其实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一个分寸尺度的把握问题而已。
比如说,孩子被表扬得过于膨胀了,自信变成了自负,那就需要用批评教育让他回到现实。
而当孩子受到挫折打击,开始自我否定了,那就得有正向的引导,甚至还需要有夸大其词的鼓励。
这不是虚伪,而是家长对孩子情绪状态的把控能力。
教育孩子的过程,不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吗,哪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理念。
写在最后
对于父母而言,很多人都会在潜意识里,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没做到的事情。
这可以理解,我也时常会有类似的想法。
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孩子是不欠我们的,反而是如果我们没教育好他们的话,是我们欠他的。
与其一味地给孩子讲道理、加压力、做无用功,不如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思管教无效的问题症结。
因为如果总是把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的话,那么这样的家长,实际上自己本身的思想就“未成年”吧。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