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在高速发展的,有多高速?有一部分人在70年前就认为马上可以赶英超美了,后来发现,这是错觉。现在关于各方面领先全球的声音又出来了,听多了,有时候,我也有点信,但总觉得哪里不对。
现在就业难,年轻人的就业更难,年轻人中大学生的就业,比农民工的就业还难。于是,另一种声音又出来了,说是大学生太多了,这些年靠教育产业化等措施,培养出来的人才过多了,由此导致人才供应的相对过剩。
这种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而且也有数据的支持。
在1964年时,我国有大专以上的人数仅为416万人,占劳动人口比为0.7%;过了18年,到1982年时,大专以上的人数虽然上升至了615万人,但占劳动人口比还是0.7%。可以说那20年,大学生的增长是和人口的增长基本同步的,学校的规模扩张只能随人口自然同步增长。我们计算出来的年均几何增长率为5%左右。
但是,到了1990年以后,情况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人数增长上,翻倍还不止,占劳动人口比也达到了1.6%,也是翻倍都不止,年均几何增长率达到了11%,别小看这6%的差异,因为累计这样的差异是相当可观的。
再过十年后的2000年,和二十年后的2010年,虽然几何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仍然有接近10%,每一个十年,大专以上人口的占比和人数都要至少翻番。
到了2020年,这种增长总算慢了下来,虽然年均几何增长率大幅下降,但增长的人数和占比再也不能翻番了。这除了是一个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问题,更是一个数学问题,当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怎么可能还能再十年翻一番呢,一个100%,能经得住几次翻番呢。
就这样,接近一个甲子过去了,从416万的大学生,变成了1.55亿;特别是从1990年开始算,从1422万人,三十年时间,就增长了10倍。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奇迹。虽然这个奇迹是靠教育产业化,主要让家长们买单;也存在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情况,导致对这一人群的评价降低。
从这数数据来说,好像现在大学生不好就业,就真是正常的了,因为这明显增长得太快了。老话常说“物以稀为贵,人以少为宝”,从占人口千分之七的天之骄子,变成了16.5%的平常人,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其实这话是有问题的,我们不能老是纵向比较,我们还得进行一定的横向比较,因为纵向的比较几乎都是进步和成功,原因大家都懂。我们就不看北欧那些高度发达的国家,我们就看邻居日本,他们有1.4亿人左右,不算小国了,他们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怎么样?
日本的情况是,大学(大学院)毕业的人数占25.6%,短大(高专)毕业的人数占16.2%,这两类人和我们的大专以上,大体上概念接近,合计占比为41.8%。这比我们还是要高出很多。
而日本的失业率,一直都是相当低的,最近三个月分别为2.6%、2.5%和2.6%。
30年的发展,确实让我们有了信心,甚至于在某些方面靠“后发优势”和别人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失败教训的吸引,降低了发展成本。但其实在社会的细节方面,还有很多差距。我们只有16.5%的大学生,就出现了明显的过剩问题,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我们的大学生培养,其实是不够的,不能因为增长太快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就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走回头路,只是要适当控制发展的节奏和社会的承受能力,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
二是,我们的产业结构的升级等,明显跟不上人才的增长速度。虽然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但是起码要有一个是比较扎实的,但遗憾的是,我们的两者都是这三四十年中爆发式增长起来的,说不清哪一个泡沫比另一个更大。一定要说的话,现在是失业情况上升,就算人才的培养节奏快了吧。
欲速则不达,虽然是我们前人的名言,但我们却一次次没听进去。痛苦是暂时的,就当是跑得太快了,停下来喘口气吧,因为还有下一次冲刺。
或许几次这样的折腾以后,我们也就会选择匀速地慢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