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已婚已育的女性研究者在生活和事业上会面临怎样的压力?
科研人、女儿、妻子、妈妈……多重角色的叠加让人难以抽身,如何安排好这些角色所带来的繁琐任务,并且一步步打怪升级?或许本期的采访嘉宾能给你一个参考。
胡洁人教授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日常生活中,她工作带娃两不误,尽量不让孩子缺少陪伴。事业上,她在同济大学法学院任教,关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及社会治理。她写作,发表论文、写时事评论、写书,甚至还出版了一部小说。她承担多项社会职责,包括法院调解员、法律研究会理事,社会治理中心研究员等……她的身上同时承担着诸多社会角色,并且都很好地完成了,她高效运转的秘密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到她,下面来听听她的答案。
胡洁人,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法学学士(2005),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2009),香港浸会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博士后(2011),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2018)。胡洁人教授长期研究和关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及社会治理,在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等 SSCI 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 20多篇;在 CSSCI 期刊及其他权威期刊发表中文论文40 多篇,时事评论 100 多篇。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 3 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中外知名出版社参编著作多部。入选 2016 年度国家“双千计划”实务专家,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巾帼标兵称号,此外,还担任 FRONTIERS英文期刊、《治理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特约编辑。“没有操守,能力再强也走不远”Q.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访问学者经历对您的研究理念产生了哪些影响?A. 我2018年去了伯克利分校访问,当时与国际著名的Kevin O’Brien教授合作,他研究我国的“抗争和纠纷解决”问题。伯克利的教学和科研理念都是国际一流的,因此在访问期间,我通过听讲座,参与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活动,包括一些非常国际化的联谊会,与全球范围内的学者交流,这对我的研究思维拓展有很大帮助。伯克利对我科研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它有着极其丰富和方便获得的科研资料,可以随时下载借阅国际最前沿的书和论文,这对我的科研发表起到了顺水推舟的作用。因此我在访问半年内,确定发表两篇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回国后,我认为非常有必要鼓励老师和学生去美国英国等一流大学交流学习,感受他们的方式和优势,内化为自己的特长。Q. 作为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在研究方面,您对您的学生有哪些建议?A. 我要求学生首先要身心健康。因为不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在这个时代,学习都不可能轻松,因此要具备健康和具有韧性的体魄,特别是能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实际上有不少同学出现抑郁和行为不能自控等问题,非常遗憾。其次,在研究方面,我还是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有潜力的我会尽力支持和指导他们继续深造,去海外或国内一流大学读博士;没有兴趣也没有潜力从事学术的,必须确保按时按质毕业。这就是我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另外,我高度要求学生有品德和操守。一个没有品德和操守的人,能力再强也是走不远的。“工作的前提,是身心健康”Q. 作为高产学者,您对自己是否有KPI的要求?您如何保证学术论文及著作产出的数量及质量?A. 我觉得自己还称不上是高产学者,因为我的榜样是国际著名大学的女教授,她们都是有好多孩子,但是保持非常好的发表成果,即在数量上保持每年不少于1-2篇,在质量上保持在国际最顶级期刊发表。我在数量上也许可以达到,但是质量还有距离,这是我努力的方向!工作的前提是身心健康,在我自己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顺其自然,而不是搞得山穷水尽拼命到过度消耗自己,这是我一贯对待科研的态度。所以我对自己不会设置特定的KPI。要保证论文的品质和数量,首先就是要高度自律,因为写作一定是艰苦的,不仅要能够“自得其乐”,更要能够“提高效率”。特别有两个孩子之后,要高效平衡工作和育儿,需要在可以工作的时间保证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其实我觉得实现这个的关键就是自己的兴趣,一个人有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什么会难倒他的。如果不喜欢,再多时间也会被浪费!Q. 您典型的工作日的一天是怎样的?A. 我有晨跑的习惯,20多年了,早上起来之后慢跑半小时,然后早餐喝茶,开始工作。也就是说一般而言,正常情况下,上午我的工作效率最高,我晚上基本不工作的,除非有紧急事情要处理,历来如此。早上9点半到12点半是我工作最有效率的时间。关键不是你在电脑前坐多久,而是你高质量地完成了多少事情。我吃过午饭也习惯散散步,不管在小区还是在学校,下午两点会继续工作。除了教学和一般的学校事务,我如果在家工作就是这样的安排。下午四五点以后我会陪孩子,直到晚上。因为晚上我会让家人休息,基本由我来照顾孩子。“我,不是论文机器”Q.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精力的分散在所难免,您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保持高产?A. 除了高效率工作,必须有家人的帮助和支持,这个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要找到让你放心和值得信赖的家人。如果实在没有也可以考虑委托保姆或其他你信得过的人,因为必须确保自己有时间投入工作。另外,也要引导孩子自己玩耍或学习。我个人比较不认同有些父母喜欢“陪读”,我从小父母从不陪读,我也不喜欢被人陪读,一个人的学习必须靠自己,陪读会导致孩子过度依赖。因此,要平衡工作和育儿就是要保证高效率工作,引导孩子自我管理,以及有可靠的家人帮忙,尤其不能因为带孩子导致家庭纠纷和冲突,这会耗费更多的时间。Q. 您如何看待当下女性研究者普遍面临的困境?如婚育困境,职业上升困境等。A. 这是不可避免也无法逃避的,也就是说当下女性要结婚、生育和成为科研的引领者,必然要面对很多的困境和挑战。因为不论男女,科研考核和晋升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对女性有“优惠”。然而女性需要承担怀孕生子和照顾孩子的主要重任,势必在面对晋升和达到卓越的过程中要遭遇更多艰辛。我认为重点还是兴趣或者说是激情,passion会引领一个人发挥超人的潜力和实现诸多不可能。我曾经也认为有了孩子以后会影响科研,实际是不但不影响,反而激发我的创造力和产量。主要原因我觉得是比以前更珍惜时间了。过去单身在学校的时候,拥有大把时间,没有紧迫感,其实效率很低。现在看似时间少,用于工作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但是效率更高!不过,不可否认在孩子幼年的时候,肯定是要牺牲一部分自己的玩乐时间的,照顾孩子确实很费时,但是也有快乐和幸福在里面,这也是人生很重要的经历。我不是论文机器,同时我也要给孩子做榜样,跟我一起学习和工作。所以我现在很enjoy这种模式,甚至未来也许有一点点概率会考虑三胎哈哈!Q. 您对20年后的自己有怎样的期待?A. 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想过,因为我觉得人生有很多不确定,能活一天都是感恩,感恩生命的延续和当下的幸福。我对生命中遭遇的一切都是感恩的,好的坏的都是经历和回忆。所以我的心态比较好。我觉得时间对我而言,除了生命的成长其他都是可以不变的。第一,我的心理年龄目标是24岁,这是我在24岁以后就给自己定位好的。第二,我对科研的爱和激情也不会改变。曾经有过一小段时间我觉得写作无意义,但是当前辈朋友开导之后,发现生命短暂,唯有思想永存,而且相比其他任何职业,我都更喜欢做教授,在大学工作和生活。因此直到我生命的终止都不会放弃科研和教学。第三,延续科研和教学,20年后我预计可以实现自己的一些梦想,即在我的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和社会治理)上提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并且得到广泛的引用和认可。发表论文的目的是对某个领域有所贡献,由于我们是文科,不像科学领域可以直接影响医学或物理的某个方面。但是我们影响的是思想,就像马克思或亨廷顿,影响力更持久、更深刻,希望20年后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