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很多人一辈子的角色, 只是燃料

一块燃料,最好用的年龄是25-35岁,太嫩了湿气重,用之前还得烤干水汽,否则点不着火,太老了杂质多热量少,性价比太差,不能用。

1

立志

2001年,我在内陆一所不知名的大学读书,和土木系的小志是同宿舍室友。那时,常听小志说我们学校最富裕的就是建工学院,有些专业课老师当时身价已经是500万,老公老婆各自都有车。其它院系羡慕的不得了。小志大学最崇拜的人就是他的专业课张老师。出生于贵州山区的张老师家中姐弟三个,唯独他靠读书改变了命运,90年代考上了国内顶尖的同济土木系,毕业后又在我们学校任教,成为最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此时恰逢高考扩招,大学扩建的黄金时代,我们学校的校门也需要重建。张老师当仁不让的成为此工程的总设计师,重建项目批了300多万预算,其中设计费100万,张老师熬了三个通宵完成设计图纸,采纳后20万的设计酬劳到手。那时,张老师常把这个故事分享给自己的学生,而出生同样贫寒的小志在张老师身上也找到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大学四年小志下定决心报考同济土木硕士,立志成为张老师这种人。张老师的故事既真实又励志,且发生在自己身边,导致很多人认为人定胜天,只要努力就能改变一切。直到很多年后,才逐渐明白机遇往往大于努力。

2

狂魔

2001年恰逢我国刚加入WTO,海外天量的外贸订单喷涌而来,为了让产品快速生产出来,沿海变成生产基地,内陆变成原料基地,国家则化身基建狂魔,“铁公基”项目遍地开花,同时伴随各种通讯基础设施的架设,整个国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向前冲。一个佐证是,我们国家从建国到千禧年外汇储备一直少得可怜,到了2001年后,外汇尤其是美元开始爆发性增长。这当然不是美帝发善心白送的,而是我们一个个玩具,一套套衣服、一条条牛仔裤换来的。

有了外汇我们就可以在国际上购买各种稀缺物资,石油、高铁和飞机买回来后,又需要配套修建高速、铁路和机场。那时候无论是做工程还是做外贸都赚钱,反倒是房子不赚钱。简单解释就是:一个国家加速前进,肯定需要所有资源联动起来,人力资源三班倒,各种原料机械买买买,资金也不可能沉淀在不动产里面,而是拿出来投资生产,才能赚取更多的外汇。所以那时很多老板有钱更愿意投入生产,而不是投入不动产。

3

拼搏

此时,我国的发展遇到了人才的瓶颈。土建、财务、机械制造、化工等专业人才奇缺,以同济王牌专业土木工程为例,各大设计院、建设公司根本熬不到学生四年毕业后才出来就业,大三就纷纷委派招聘代表,去学生寝室做思想工作,让他们大四去实习,毕业就留下,很多公司还会让已经工作的师哥师姐回母校去说服师弟师妹加入公司。那时即便你是个文科专业,只要外语好一点,口语过关,外贸老板也非常喜欢,去谈生意带出去有面儿。小志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毅然决定投报同济土木系。备考两年的他不负众望,高分通过全国统考线,却因为本科学校名气差,惜败于复试。第二年小志怕被故伎重演,选择了一所名气稍差的学校报考,并在那里7年终于读完了硕博。

4

梦灭

国内大部分行业盈亏拐点大概出现在2010年。以前GDP增速都在10%以上,这意味着随便做点啥,社会平均回报都会很高,2008年因遭遇外部金融危机,增速掉下来不少,但很快国家就发了4万亿大红包,刺激经济持续发展。当大家以为经济可以继续突飞猛进的时候,好日子持续了两年便结束了,后面GDP增速一路走低。

经济放缓意味着社会平均利润下降,直接影响就是企业扩张停止。但高校扩招并没停,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进央企、国企的门槛越来越高。遥想零几年,我们这种普通学校的本科生,进国企、银行、公务员的人不在少数,但现在得有很强的背景才有希望,而成本严控的私企,更不愿意花钱培养p都不懂的应届生。于是导致大量的名校高材生去抢有编制的低级工种,比如城管、银行柜员、幼师等。而二、三本的毕业生又去抢更低级的岗位,比如外卖员、快递员等。

小志2013年博士毕业,就遇到这种情况。十几年的跳跃式发展,把人迹罕至地方的路和桥都修完了,房子空置率都创新高了,可十几年的扩招,早就让各大机构人员臃肿不堪。想入职无比艰难,可即便进去,前面还有好几届的师哥师姐在等着排资论辈。无奈的小志,最后只能回老家托关系,找了个体制内的清水衙门,碌碌无为过起了养老生活。

5

燃料

小志是不幸的,因为早年张老师的成功经历对他影响太大,等他刚要出来时这条成功路径已经无法复制。大环境的变化让国内很多专业在劝退。很少有人想过文学博士出来该找什么工作,不是每个人都有作家的父亲加成,让子女可以进作协,可以留校任教。还有历史、地理、法律、市场营销、环境工程等都是极难就业的专业,有些专业的设置,似乎只是为了让该专业的任课老师混口饭吃而已。还有的专业是考进去时是热门,等你毕业出来,红利已经吃干用尽了。回到职场,小志又算幸运的,至少三年口罩事件,他的单位还算旱涝保收,而很多行业,甚至包括很多体制内的行业,现在也在劝退,税收跟不上,体制内的工资对财政负担太重。而那些还在职场打拼的中年人,尤其是私企打工的中年人,情况更不容乐观。纵观2010年之后,也就IT和金融两个行业油水比较足,一个借助互联网,一个是传统的钱生钱。到了2020年,腾讯阿里这类大厂也开始纷纷裁员,逐步走上了十年前制造业大哥的老路。国家进入调整期,经济增速没有以前那么高,火苗也不需要那么大。很多行业不再需要粗放燃料,只烧精品燃料。而一块燃料,最好用的年龄是25-35岁,太嫩了湿气重,用之前还得烤干水汽,否则点不着火,太老了杂质多热量少,性价比太差,不能用。

6

低欲望

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降低欲望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放弃生育。我曾经问过一位大龄单身男青年为什么不成家,真的喜欢单身的自由吗?他很认真地回答我说:“本能的东西怎么可能割舍,可现在真没条件,只能戒掉,然后又得找个台阶下... ...”我想这绝对能代表大多数大龄单身们的困境。一个多么无奈又真实的回答。别看现在年轻人又是蹦迪,又是下午茶的,感觉消费很高,但和养孩子比起来,真的全是渣渣。而且能消费这些的还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一根网线一包烟,一部手机玩一天的状态。口罩这几年,看我们生育率都跌成啥样了,以前觉得日本不生育会灭亡,现在我们的生育率比日本还要低。长此以往,火苗越来越小,燃料也会变得可有可无。

7

不动产

最后说回房产。作为一个投资爱好者,其实我并不喜欢房产这种标的,资金需求大,变现时间长,且要应对各种变幻莫测的调控政策。如果能选,我宁可希望自己早生十年,像父辈那样凑个几万块张罗点小生意,一家老小生活都有着落。

这不是开玩笑,我高中同学的妈妈,90年代觉得老家工资低,南下深圳去打工。当她真的去了,厂里嫌她年纪大不给机会,她一个人便在工厂对面支棱了一个快餐车,风风雨雨十几年下来,深圳买了两套房子。可能你觉得她是人生赢家,但她的故事却是社会的悲哀,因为她并不想做大,更不想做成餐饮连锁,主要是她担心没法应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不够稳定,没有安全感。所以把所有的产业资本折成了房产。事实证明她对了,否则那点产业绝对撑不到现在。他的子女也没有继承她的衣钵,而是还像蝼蚁一样挤进写字楼,庸庸碌碌燃烧生命,只是生活有个房子托底而已。也许,在国家放慢脚步匍匐前进的时候,把资金沉淀在不动产里,才是最好的选择吧!虽然悲哀,但你别无选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