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陈柯旭 王晓娜 董芳芳
近期兴起新词汇“清澈的愚蠢”。网上说,大学生眼中带着清澈的愚蠢,“谢谢”是口头禅,道歉是基本技能,说话文气带着礼貌词,眼神单纯无邪,不圆滑,不懂人情世故,没有老油条的感觉,浑身散发着乖兔子的气息。那么,大学生真的是“清澈的愚蠢”吗?
清澈为何成了“蠢”
王晓娜:乍一看词条,竟分不清是在夸大学生还是在内涵他们。所谓“清澈的愚蠢”,不就是有礼貌、有素质、有教养吗?就像大学生不好意思砍价,是因为习惯了商场明码标价的规则,也理解小摊小贩的不易,怎能说是蠢呢?
陈柯旭:有礼貌有素质的才应该是正常人。当浑浊成为常态,清醒难道就成了罪恶?教养是每个人从小都需要学会的,长大后那些没有教养的人,不反思自己什么时候丢了礼貌,反而去调侃指责那些心思纯净的人,难道这合理吗?
董芳芳:这个形容词更多是大学生的自我调侃,大学生受高等教育,会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就像顺着人流骑电动车逆行时,社会人会中途拐弯逃走以躲避惩罚,但大学生会乖乖排队认错认罚。
这些行为“蠢”吗
王晓娜:大学生有礼貌、讲素质,这没错,但教养让他们成为只会委屈自己的人。就像你在排队办手续,少拿了一件证明,客服说你一会儿拿上证明可以直接来办理,而大部分人会因为不好意思选择重新排队。这种拘谨、社恐、内敛、不敢表达,就是网上所言的“蠢”。
董芳芳:神奇的是,大多数大学生被人描述为清澈的愚蠢,他们也不生气,还认为:你说得对。清澈可以是说大学生在象牙塔里,没沾染过社会的尘埃;但愚蠢就透露出一种低情商、迟钝、内向、社恐的大学生形象,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词。
陈柯旭:不生气是因为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礼貌待人是中华传统美德,本就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时候我们引以为傲的优秀品质变成了别人口中的“蠢”了呢?
王晓娜:依旧用砍价举例子,坐出租车被宰了,大学生宁可自己承受,也不愿同司机争辩。他们以为是自己不与小人计较,其实是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代入排队、购物、工作等各种场景,自以为带着善意的退让,却一味地委屈自己,不就是“清澈的愚蠢”吗?
保持还是改变
陈柯旭:大学生眼神里的清澈代表他们对待事物充满希望,不圆滑说明他们真诚待人,这不是傻,是自身独有的品质。如果新一代的年轻人浑浑噩噩,看待这个世界都是灰色的,一个人恨不得有800个心眼,那社会氛围多emo。
王晓娜:大学生与人交往时,谦让、内敛、懂得照顾他人情绪,这也造成他们忽略了自己,时常让自己受委屈。长期靠自己吃亏来感化世界,不是真正的高情商。真正的高情商是勇于表达自我,敢做君子也敢于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收放有度,才会从“清澈的愚蠢”变成“清澈的聪明”。
董芳芳:大学生终究要步入社会,如果自持“清澈的愚蠢”为荣,那就永远会保留一种幼稚、单纯的心态,长此以往难免会心灵脆弱,难以有担当、挑大任。大学生可以保留“清澈”的一部分,愚蠢还是需尽早撇去。
这是终极目标吗
陈柯旭:大学生被冠上“清澈的愚蠢”这一名头,并没有引以为荣,甚至感觉有被冒犯到。他们并不是只会一味忍让,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分得清是非对错。我说谢谢是因为我懂礼貌,不想跟你计较是因为我觉得没必要。遇到不公,他们同样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是因为有礼貌有素质,所以其实什么都明白,看得比较淡罢了。
王晓娜:“真诚”不应该成为被欺负的原罪。如果一代人都成长为礼貌、有素质的青年,社会风气也会变得更加纯正。大学生应该坚持善良的本心,但也要把礼貌教养和大方干脆结合起来,克服内敛、社恐、拘谨等心理,坦坦荡荡,自信张扬。这样,他们才会蜕变成清澈又聪明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