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也就是“双减”政策2021年7月重磅落地以来,为了使得这个纲领性文件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沉重的培训负担中解脱出来,一场自上而下声势浩大的校外学科类培训的治理整顿全面展开。
从培训机构转型压缩到不再继续审批新的培训机构,从无资质或资质不合格到符合相关资质或条件,从公开培训到隐形变异培训,从无序收费或跨时收费到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可以说学科类培训的治理整顿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果,但由于现行唯分数论招生考试体系的深远影响,学科类培训仍然存在。
由于市场刚性需求的存在,那些不符合相关资质的学科类培训以更加隐蔽和灵活的形式生存于监管缺乏的有限空间当中,培训的收费由于面临随时被举报而被查处的风险过大往往都是加倍收取,那些符合相关资质的学科类培训由于成本的增加而不得不暗自提高收费的标准,完全置政府指导价管理而不顾。
根据教育部规定,符合资质的培训机构一对一45分钟60元,10人以下小班45分钟60元,10—35人45分钟40元,35人以上45分钟25元,这样的政府指导价可以极大地减轻参加培训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也想从另一个层面迫使学科类培训机构由于定价过低而成本加大自行关停营业,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今天看到有位江苏的老师发布了与此相关的信息(如上图所示),说当地培训机构根本就没有按照政府指导价收费,贵得离谱:一对一90分钟500元,一对二90分钟300元,一对三90分钟250元,10人以下90分钟200元。这样的收费标准甚至比整治之前还要高,学科类培训整治留下的后遗症:因风险和成本加大,收费也随之猛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