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余茂春公费留学, 为何却在制定起对华方案时, 比任何人都心狠手辣?

“中国让世界生活得更艰难,所以没有真正的朋友,米国多好啊,中国……呵呵!”1985年公派留学的南开大家高材生余茂春,在成为米国智囊团首席专家后,如是说。他在卸任之时,仍大放厥词:“不论谁当选,对华理念不可逆转。”

他生于国内,长于国内,受国内的恩惠,公派出国,在学术上无疑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

然而,这个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南开大学校友榜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却在制定起对华方案时,比任何人都心狠手辣,竭斯底里。

人们不禁要问,“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余茂春身为纯正的中国人,受国人之大恩,公费留学,为何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成为急先锋?

余茂春是1962年在安徽出生的,但却随着父母一起,在重庆长大。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人们刚刚从动荡的岁月中安定下来,开始为实现经济的腾飞努力。

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人们的生活仍然过得普遍紧张。

尽管如此,但那个时候的人,善良淳朴,重视教育,余茂春的父母亦不例外。

不管是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父母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满足他学习的需要。

将他送到当地顶尖的学校接受教育,希望他早日成才。

余茂春也确实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他聪明伶俐,过目不忘,尤其对文学和历史颇感兴趣。

即使是在教育缺失的那几年,他也竭尽全力,寻找一切能够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1979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他抓住机会,一举成为时代的幸运儿。

参加高考的时候,他年仅17岁,虽然年轻,但是无疑他踏中了节拍,他在很多人都停止了学习的那些年,他始终没有放下课本。

再加上他的年龄优势,正处于精力充沛的年纪,在这次高考中,他一举拿下了永定市的文科状元,从而被南开大学录取。

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出一个普通大学生就已经是天之骄子了,何况于余茂春还是以文科状元的身份,而进入著名学府南开大学历史系。

春风得意马蹄疾,不知人间有别离。

占尽了天时地利的余茂春,在南开大学,一路顺风顺水,得到学校的重点培养。

他逻辑清晰,口齿伶俐,深得导师的喜欢,在南开大学的一次和米国学者交流期间,作为代表参与交流。

自此,余茂春开始萌生了去米国深造的想法。

毕竟当时中国,硬件和软件都和米国有着巨大的差距,能够去米国读书,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就是在那一次交流中,余茂春的思想开始逆转,对国外的向往和憧憬变得异常强烈。

1985年,他幸运的被选中公派出国,赴美攻读硕士学位。

踏出国门之后,面对异国他乡纸醉金迷的生活,余茂春大开眼界,没想到世上还有这样的发达科技,和生活方式。

他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几十年,埋首于故纸堆中,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

他太想融入了,可是周围的人个个金发碧眼,和他缺乏共同语言。

虽然他有心结交,但是却找不到共同语言,甚至还会因为一副亚洲面孔,而被人歧视。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抹黑中国,竟然是和人交往的“流量密码”!

在当时很多外国人的陈旧观念里,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国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他们心中对经济实力较弱的中国,始终心存鄙视。

只要余茂春提到中国的种种不足,就会获得一片叫好声,很快就和他们打成一片。

从此,他便开始大量收罗中国的各种负面消息,作为与人之间的谈资,并且在之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深谙此道。

1994年,余茂春获得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他没有选择回国。

回国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回国!

可是他一个文科生,又是研究的历史学,在米国人才市场属于极小众的那群人,就业渠道少之甚少。

此时的余茂春早已不是当年心怀天下,志存高远的少年状元,他世故而圆滑,审时度势之下,他加入米国的大学任教,担任东亚史教授。

任教期间,他又充分发挥自己来自中国的优势,各种花式抹黑中国,贬低中国文化,以此来迎合他人的胃口。

众多不明觉厉的学生,没有机会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实地考察,以为通过这位来自东方的教授身上,就看到了真正的中国,愈发以偏概全。

而余茂春也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快就吸引了政客们的注意,觉得他来自国内,思想偏激但思维缜密,于是他推荐给制定相关议案的智囊团队。

余茂春越发卖力,经他提议,制定出限制留学生交流、推动精准打击供应链的方案,一举成为首席专家。

他内心无比清楚,他必须冲在所有人的前面,一旦他稍有懈怠,就会失去在米国人心中的作用。

他的中国人出身,令他必须时刻表现出对米国的忠心,才能获得认同。

他的所作所为传回国内之后,母校永川中学将他从校园墙上的知名校友录中除名,南开大学也以出了这样的学生为耻……

但更需要国人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俗话说“升米恩,斗米仇”,余茂春之流,终究是少数。

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更重要的是,如何防范下一个“余茂春”式的人物出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