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确实需要改变,因为它不仅会加重社会的教育负担,也将给正常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增加不必要的负累
9月22日晚,网传江苏省建湖县向阳路小学一老师疑似收受学生家长钱物清单截图。建湖县教育局专项调查组通报,经初步核查,网传图片属实,当事人已被停职并接受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将对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事件截图内老师确为向阳路小学老师。
从网传信息可以看出,这张发在家长群内的图片,内容主要由姓名和数字组成。每个姓名对应的数字在500到1000不等,其中一个姓名对应的是数字+蛋糕卡。
这张图片一曝光,网上普遍认为就是老师的收礼记录。
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这是被教育部门多次强调和重申的,也可看作是教师这个职业的一大红线。但在现实中,另一幅场景也不时出现。比如,广西柳州一家长称,家长群组织给老师礼物,不同意就被逼退群;河南郸城县某小学一名老师在社交媒体晒礼物引发关注……这样的现实,与这起事件引发的舆论解读,毫无疑问形成了一种“自洽”。
从此事反映出的舆论敏感度来看,如果老师收受了家长的礼物,难以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接受。人们对此事越敏感,似乎就越显示出这类事的矛盾之处。换言之,尽管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现象不该有,却又总有些家长被裹挟在其中。
这类复杂而矛盾的境况形成,背后或许有多种原因。比如,它的确有人情社会的内在逻辑,但更多可能源自社会对于孩子被公平对待的信任缺失。因为家长很容易纠结——是不是必须“多付出一些”,才能让孩子获得本该有的公平对待,或者说至少不吃亏?
一张信息并不完整的图片,就会让人条件反射式地认为是教师的收礼记录,它所投射的大众对于教育生态的某种想象是耐人寻味的。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的社会形象,在其中或可循迹到某些影子。
当然,这种印象对那些坚守原则的老师来说,很不公平。这种现象确实需要改变,因为它不仅会加重社会的教育负担,也将给正常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增加不必要的负累。严格执行规则是最容易想到的,但真正有效的或许还要从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的自我选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