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实行走班制的学校现状如何? 新高考政策下, 利与弊如何权衡?

走班制,是新高考政策下“3+1+2”选科模式的产物,背后原因是选科模式产生的组合较多,人数多少不可控,学校无法为所有选科组合都提供班级,权衡考虑便诞生了走班制。

走班制相较于传统的分班教学,在授课和班级划分方面都有突破性改变。正式实施后,学生反响不尽相同,背后的利与弊也逐渐显现。

走班制模式如何实现?多种选科组合模式下,课程如何安排?

走班制教学并非死板的“一刀切”,每个学校都会根据学生选科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常见模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不走班”模式。不走班模式是走班策略里最保留的版本。由学校决定并向学生提供固定数量的几种选科组合,再由学生进行选择。

这种方式和过去了文理分班类似,先有班再选科,优点是方便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授课;缺点是组合有限,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要求。

第二种是小走班模式。小走班有两种方式,分别是优先三科成班和定两科走一科。

优先三科是根据三科相同优先排班,其次两科,最后一科;定两科走一科则是根据两科相同组成一班,剩下一科走班教学。

第三种是语文、数学、外语主课组班,其余三科全部组班,优点是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选科需求,缺点是课程安排较繁琐。

最后一种是全走班模式,即六科全部走班,类似于大学的上课方式。优点是可以让同学自主选择喜欢的老师,缺点是教学管理和课程安排难度都很大。

四种走班模式的目的,都是在尽可能协调校方教学管理与学生个性化选择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尽量组成班级。组成班级的好处,除了便于学校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绪方面的影响。

班集体的存在,有助于提升同学的凝聚力,在校学习期间有班级就会有归属感,可减小在校学习期间的许多负面情绪。

新高考模式下,走班制已成定局,具体实施有哪些利与弊?

基于新高考的改革诉求和同学们的个性化选科需求,走班制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具体实施中,其优缺点也逐渐显现。

走班制的优点很明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模式,走班制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改为由学生自主选择。

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为其将来探清自身发展方向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督促教师不断改良教学方案,提升自我。

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和老师,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走班模式在尽可能规避过去严格文理分班导致偏科同学学习积极性受挫之外,也扩大了同学的交友范围,有利于乐观外向的性格培养。

凡是有利必有弊,走班制也不例外,尤其体现于校方管理方面。比如扩大学生交友范围,能提高社交能力固然是好,但青春期的孩子懵懂躁动,不排除增加早恋概率的可能性。

此外,正如前文所讲,班级的存在极大地保证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归属感。有固定的班级,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走班制模式下,班集体的概念被弱化了,学生对于集体荣誉感的认知会减弱,对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也有不良影响。

笔者的表弟,刚好是新高考政策下的第一批高一新生。高一阶段,他就表现出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成绩也名列前茅。

但是同样都是理科学科,他的化学严重偏科,成绩多次跌落倒数。好在高一下学期迎来了选科分班,最终表弟选择了物理和生物,搭配他比较感兴趣的历史。

虽然这三科并未成立一个班级,但走班的形式让表弟认识了更多同学,性格越发开朗,第一次月考的排名比分班之前提升了不少。

我常想,如果表弟面临的仍是传统的文理分班,那化学该是让他多头疼的一个难题。

笔者寄语:

不破不立,先破再立,万事如此,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如何改进管理方案,教师如何更新教学方法,才是保证学生尽快适应走班制模式的关键因素。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走班制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