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教

最失败的家庭教育: 爸爸缺席, 妈妈着急, 孩子失控

你们是不是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妈妈为了孩子整天焦头烂额,为了教育好孩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而爸爸,却总像个隐形人一样。

明明是两个人的孩子,着急的几乎都是妈妈。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每十年都会做一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最近的报告显示:

在40岁以下被访爸爸中:

最近一年从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占到70%;

从不或很少辅导孩子功课的占到47%;

而妈妈在这两项的表现只有为7%和20%。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照顾和教育下长大的。

妈妈成为了教育孩子的主角。

也正因为如此,妈妈的焦虑才与日俱增。

焦虑的妈妈,是捆绑孩子的牢笼

《少年说》里,有一个初一的女孩说,自己的妈妈提前三千多天,给她进行了高考倒计时。

从她三年级开始,每年高考结束后,妈妈都要组织一次“高考分享局”:

妈妈把身边的同事、朋友,甚至是朋友的朋友家考得不错的孩子和家长组织在一起,然后让她和他们交流学习,谈谈经验。

她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做法,所以鼓起勇气,走到台上说:

“能不能不要每年高考后都给我组织一次大型的洗脑活动,好像我每年都要参加高考一样。”

说着说着,她的声音都开始颤抖,带上哭腔,喊了一句“我压力真的很大!

沉重的期盼,紧绷的压力,对孩子来说,成了一种可怕的诅咒。

相信绝大多数的妈妈,为孩子做了很多事情,都是出于为孩子考虑。

但是过于着急的高压教育,真的会导致孩子不堪重负。

韩国有位母亲叫李柳南。

原本,她的儿子在重点中学常年排名前三,高考模拟考更是全校第一。女儿也成绩优秀,是“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在孩子高中的时候,儿子患上了社交恐惧,整日躲在房间里。

女儿患上抑郁,在房间里撕掉了所有的衣服和书本,把头发剃的精光,还割腕自残。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妈妈身上。

她总担心孩子的学习,担心他们考不上好的学校,所以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就是:

“作业怎么还没做完?”

“考试考得怎么样?”

当儿子高兴地拿着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回来的时候,她却只担心孩子的数学怎么退步了:

“语文是进步了,可是数学怎么退步了呢?你知道你的补习班有多贵吗?

你这样的成绩在名校里,根本连中间的名次都排不上。”

妈妈的焦虑,落在孩子的身上,就成了沉重的枷锁。

他们最开始跟妈妈提出想休学,妈妈不同意,他们就逃课,用尽各种理由早退。

万般无奈之下,妈妈只能签下休学申请。

休学后,孩子整日两个孩子锁在自己的房间里,守着自己的孤城。

陈默教授曾说:

“妈妈焦虑,孩子自然就会焦虑;

妈妈的焦虑指数有多高,孩子的焦虑症状就可能有多严重。”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掉队,妈妈殚精竭虑,对子女施加压力,逼迫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前进。

可是,妈妈的焦虑,只会化成压力和负能量,日积月累地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难以喘息。

最后,把孩子逼到了悬崖边缘。

缺席的爸爸是妈妈焦虑的“催化剂”

为何妈妈们总是那么焦虑?

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承担太多,没有人帮忙分担。

最近有位朋友就跟我抱怨,她想和丈夫离婚。

他们俩因为教育孩子的事情,已经吵过无数次了。

让我觉得最崩溃的,是孩子仿佛是我一个人的,而他什么都不管。”

平时,她要求孩子放学回到家,必须先写作业,写完了再去玩。

她忙着做家务,叫爸爸监督一下孩子。

结果爸爸自己在一旁玩手机游戏、刷小视频,孩子就坐在隔壁一会儿看看动画片,一会儿凑过去看爸爸玩游戏。

逼得她只能在做家务的时候,时不时跑出来,让孩子关上电视写作业。

眼看小升初在即,孩子的成绩却不断下降。

她担心孩子连个好一点的中学都去不了,觉都睡不着。

为了给孩子报一个好一点的冲刺班,她跑遍方圆5公里的所有补习机构。

爸爸却只会带着孩子玩游戏,以至于孩子整天都无心学习,只赖在爸爸身边。

结果她不仅要管孩子,还要分心防止爸爸带歪孩子,整个人都游走在崩溃的边缘。

她说:“爸爸的不作为,才加剧了妈妈的焦虑。”

很多家庭中的爸爸,只会旁观,从不出力。

就像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小舍得》中,田雨岚也是自己一个人撑起对孩子的教育。

她送孩子上学回到家时,爸爸在打游戏;

她因为孩子培训班的事情被老师责怪时,爸爸还是在打游戏。

儿子的成绩落后了,爸爸觉得无所谓,妈妈只能自己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到处找原因。

当知道当班干部对儿子升学有利时,她有立刻拉拢其他家长,希望他们给自己孩子投票当班委。

为了能让儿子上奥数班,她可以不择手段,也可以放下尊严去哀求。

她所做的一切,只是担心孩子考不上最好的中学。

薇妮斯蒂·马丁在《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里写到:

“环环相扣是一种令人很焦虑的育儿方式,让人活得很紧张,因为你永远不能松懈,永远不能休息,不管什么事都一样。”

但教育本就是环环相扣的一件事,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

当爸爸只重在参与时,妈妈只能全力以赴,弥补爸爸缺位的教育。

育儿是场联手赛,父母都该参与其中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夫妻双方究竟应该谁带孩子?

点赞最多的评论是这样说的:

丈夫、妻子都可以换,父亲母亲却是一辈子的,不管谁都不能够撒手不管。

教育孩子是一场联手赛,父母是互相扶持的队友。

综艺节目《婆婆和妈妈》里,杨子和黄圣依曾经遇到教育分歧。

黄圣依给孩子安排了许多课程,因为她觉得小孩子就应该多试,多玩,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再坚持学下去。

丈夫杨子却觉得,要么就一节课都不要上,上的话就必须达到学习效果才行。

夫妻俩因为这个问题,在饭桌上大声争论。

可是争论归争论,杨子也没有因此就撒手不管,黄圣依也主动把孩子的排课安排发给杨子,两个人一起商量。

最后,他们还把儿子喊过来,听取孩子的意见,重新定下了一张新课表。

甚至还商量好,课表只用三个月,三个月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曾仕强教授说:“父母通力合作,才能教好孩子。”

只有父母保持同步同频,教育孩子的时候才会起到最佳效果。

知乎上有个网友发了一张贴。

在家里,她是教育孩子的主角,但是爸爸也是最佳助手。

她是一个全职妈妈,在孩子小学的时候,接送孩子的事情几乎都落在她身上。

但是晚上孩子写作业需要辅导的时候,爸爸会主动承担辅导孩子的任务。

后来孩子上了中学,她想重新出去工作。

爸爸知道以后,又主动承担了周五下午和周日下午接送孩子的事情。

有一次,因为孩子的数学成绩跟不上,她想给孩子报个补习班。

可是孩子哭着闹着,就是不想去上,还跑到爸爸那里投诉,说:

“我只是一次考了71分而已,下次考好就好啦!”

本来在忙着赶方案的爸爸,看到她已经被气得不轻,就停下工作,开口第一句就是:

“我觉得妈妈说得有道理。”

“你的数学成绩最近一直下降,可能是有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咱们就去上几节课,到时候爸爸去接你,好不好?”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有主次,却一条心,而不是让某一个人承担所有的教育责任。

爸爸不会隐形缺席,妈妈不用独自承担,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

“孩子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提供的稳定而健康的土壤。”

教育孩子,是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逃避责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都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只有双方合力,才能推动着孩子的成长,真正教育好孩子,让他变得更优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