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没背景才背井离乡”, 聚会后发现, 毕业回老家的同学往往不一般

高考是“走出去”的机会,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我们无法决定自己在什么环境下长大,却可以通过报考外地的大学,到更令人向往的城市学习和发展。

尤其是对于那些个性鲜明,“很有想法”的同学,几乎更是一窝蜂地“往外走”。或许很多人都会向往远方,但毕业后却可能发现,去外地有时并非主动选择,而承载着无奈。

“没背景才背井离乡”,聚会时同学的话叫人无奈

小徐毕业于一所本科大学,从小深知家里条件不好的他,向来很懂事。同时,去远方打拼的理想,也始终埋藏在他的心里。

因为担心学习成本高,所以没有报考大城市的高校;但完成学业,他便只身一人去上海寻找机会。后来综合了多方面因素,他在北京算是暂时“稳定”下来。

虽然也换了好几份工作,搬了好几次房子,这一呆就是七年。这次又是面临换工作,考虑到很久没有回家,离职后的他便回到老家住一星期。

刚好一些留在本地的高中同学张罗着聚聚,于是他也参加进来。可回来之后,他的心情却五味杂陈。大家谈及工作和生活模式,小徐这才深刻体会到,有时自己怎样努力也难以跟同学过上同样的日子。

有位男生上学时成绩没他好,大学毕业时他直接回老家,那时小徐心里还认为对方“没志向也没能力”。让他意外的是,对方已经成为事业单位的职员。

原来,家长早就帮他规划好了这些职场路径,大四时人家没有出去实习,又很低调,正是在准备事业编制的考试。

现在的他虽然实收工资只有4千多,但是生活状态要比月薪1.5万的小徐明显更好,至少不用担心下个月如何度过。家长在毕业那年就帮忙买了房子。

而且,两人呈现出的精神状态也完全不同。那位同学的工作比较轻松,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下午四点多就下班了。再看看自己,光是坐地铁就要2个小时,十分疲惫。

对方说出一句很“刺耳”但又非常现实的话:除非天生是“工作狂”,不然谁喜欢让自己那么累?没背景才要“背井离乡”,家里能安排的人,有几个非要去外地呢?

现在才发现,毕业后能回老家工作的同学,家境往往不一般

在我们普通家庭看来,亲戚邻里问起子女现状,好像在外地工作,尤其是比较大的城市,似乎显得很体面。有的家长甚至真的认为,只要走出去就代表能吃香喝辣。

但是作为没什么背景、没什么熟人可以依靠的毕业生,想在另一个陌生的城市立足,其中的艰辛却是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

别看毕业生的工资超过一万块,但是房租、交通成本、吃饭,样样都是不小的负担。有时自己工作任务太重,只好吃外卖,父母得知价格还要觉得他不知道攒钱。

想到同样的年龄,同样的老家,那位同学是在生活,而自己尽管这样努力也只是生存,而立之年依然要担心找工作,小徐不禁为自己曾经看不起对方图安逸而感到哭笑不得。这才发现,原来大学毕业后能回老家工作的同学,多半“不一般”。

在小城镇里,工作机会不是很多,对大学生的容纳能力有限,去企业工作多半就是男生进工厂,女生当销售。工作时间好又稳定而体面的,几乎只有事业单位或者大型国企。

你会发现那些能在老家扎根的同学,大多家里有能力全款买房或者帮忙还贷;好一点的可以知道更多内部招聘信息,让子女更顺利地进入事业单位。

就算工资不高,可是工作相对轻松,以后成家了这种优势更为明显,不像在外地打拼的毕业生,可能自己都休息不过来,照顾家人更为难。

有人离开大城市,回老家当“库管”

能回老家的大学生要么有家底,要么自己特别出色,不用找人脉也能进入机关单位。但是也有部分家庭普通的大学生,用另一种方式在小城市安家。

他们之中很多同学青睐库管的工作,就是厂里的仓库管理员,平时负责对物料、办公用品的出入库进行登记。其实这种岗位一般不需要高等教育学历,工资一般、晋升空间也不大。

但是很多大学生已经不再一味追求体面和高薪。住在父母家里,自己有份收入,又不至于去流水线或者做推销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