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公布了“2022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涉及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多位医生,包括论文伪造、篡改研究数据等问题。目前,涉事人员均根据实际情况,受到了取消申请和参与申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格3至5年、撤销已批准项目、追回经费、通报批评等处罚。
发现学术不端、论文造假等行为毫不包庇、绝不姑息、严肃处理,这一通报结果受到了广大网友的赞许。但与此同时,网上很多对被处理医生的“同情”之声,引起了舆论关注。他们辩护道:“是不是一定要写论文才是好医生?”“让医生好好看病就得了,他们哪里有时间写论文?”
其实细想来,这是一个关于人才评定“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在去年,人社部相关部门就明确表示,经过五年多的职称制度改革,目前论文、学历已不是人才评定的“硬杠杠”,要以实绩论英雄。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论文、论资排辈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成为困扰人才晋升的“老大难”。其实不止医疗行业,许多领域都存在着类似于“晋升靠论文”的“吐槽”之声。正因如此,有人甚至将论文造假问题归咎于“唯论文”的评价机制。
必须强调的是,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论文造假的借口。试想,如果为了达到“过”的目的,就不惜违反规则甚至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那么又怎么能保证这样的医生面对病人时诚信守纪、认真规范呢?因此,对于以论文造假为代表的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坚决制止、严肃惩处。
当然正如有人提出,在查处论文造假时,也要加大科学评价制度建设,精细化现有的评价体系,让医生不再为了职称和利益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