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学生在试卷上表白一明星, 还画了爱心, 阅卷老师看懵了

在考试时,有的学生不会答题或者认为写不出正确答案时,往往会空着不写,很多老师担心学生养成偷懒的习惯,便会要求学生尽量把试卷填满,因为有的科目填了可能就有分,而有时几分也能影响班级的均分和及格率,而且在中考和高考这种大考中,有时两三分就能管几百甚至上千人。

学生虽然不一定会答对题,但一般还是会听老师的话去尽量把空格填满,在这种情况下,试卷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非正常”答案,老师看了也是啼笑皆非。

一种是用语文的答题思路答其他科目。数学做不出来,英语作文写不出来,那就把“语文”派上场吧。一个学生用“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图中的风景来表达ABC之间坚不可摧的兄弟之情”做了一道数学大题,另一学生用“我们应该一起保护环境,你会爱上这里的”等文字写了一篇英语作文,老师真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这种属于猜谜式。写不出来,那就凭感觉猜一猜。图中的第一空问的是“孔子姓孔名什么”,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李耳”“老孔”“太舍”“孔夫子”等。请记住,孔子,名“丘”,字“仲尼”,另外,孟子、庄子、老子、荀子等人可能也是要考的。

有意思的是,一学生在做数学试卷时写了自己猜的答案,还问“阅卷老师,你怎么看”,结果是他猜对了,但老师给了零分。老师可能想:你猜可以,怎么还表现得很自豪呢?

一种答案像废话式文学。

试题问“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答“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题目问“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答“因为是端午节啊”……看似答了,其实又没答出什么来,妥妥的废话。

还有这篇作文,全文基本上就由“一直跑”三个字组成,也不知道学生是懒还是真写不出来,不过从开头和结尾来看,感觉这孩子多半就是不想操心。

还有这样的耍赖式。做语文题时,只要顺着问题答几句话,至少都会沾点边。“没几人知道,只有苏轼和陶渊明知道”“没见过这玩意儿”,怎么不仅答不出来,还杠上了呢?

再就是表白式了,对象有老师、偶像等等。

有的在表白老师,希望通过“祝老师每天开开心心”“老师最温柔了”这样的话来把答题卡填满。

有的在表白心中“所爱”。严格来讲,上面这学生应该不是不会答这道题,但还是选择了写这种不太被应试作文认可的题材,这里也想提醒各位同学,有些题材或者主题可能不适合写进考试作文。

有的在借此机会表白自己的偶像。学生可能在想:既然回答不出来,既然一定要写点什么,那就写下我的偶像啊。于是,当题目要赏析一段话时,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个明星吴宣仪,在公司地下室全封闭训练……成就了她如今的成功。”而有个学生更简洁,直接在试卷上表白了“华晨宇”,还在名字旁边画了一个爱心,一点也不避讳,阅卷老师看懵了。

在一些追星人心里,明星就是一道光,那么希望你们以之为动力,最终成为自己的光。

这些答案和考场严肃的氛围实在有点格格不入。别的科目不好说,这里给大家两个把语文试卷填满且能增分的办法。

首先,把问题带入答案。比如题目问“这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你就写“这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比喻、拟人的手法”,这样不仅写了一句话,还很可能答对,因为“诗言情”,而大多数诗歌的抒情方式是融情于景、借物抒情等,然后再把诗句大致解说一下,无非就是借用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而情感无非就是思念亲友、渴望建功立业、赞美大自然等等。

其次是分条列点。阅读题常考“说说这段话的作用”这种题,你就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答,“结构上”一般就是“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过渡,承上启下”“总结全文”这几种,“内容上”就是“通过描写什么,突出了人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之类。

其实要想语文考得好,除了平时多背诵,打好基础,还要注意答题技巧,很多题目都是有相对固定的答题思路的。

老师应该不希望看到学生在考试时写一些与试题无关的话语,哪怕他们是为了填满试卷,而写了这些的学生,以后想起来可能也会觉得有点“匪夷所思”吧,大家觉得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