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真正的科学论文发表有多难? 看看首都医大一篇论文的发表过程!

由于存在抄袭论文、买卖论文、代写论文和垃圾“论文”等现象,再加上有的人在评职称中被论文卡住了,一些人对论文似乎没有太多的好感,有的甚至有些反感,认为论文不过是文字游戏,没有什么用。还有一些人认为,写论文很简单,翻翻资料,理理思路,折腾几遍文字也就出来了。

不得不说,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其原因在于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论文,而将发生在论文领域的问题论文当成论文全部。具有科学价值的论文,都是建立在大量科学实验和科学认证基础之上,其得出的结论经得起同行的质疑和验证,形成这样的论文很难。到底有多难呢?可以看一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的一篇论文形成和发表过程。

(一)三年打造出来的论文,却被国际权威医学杂志退稿。

2012年7月,王拥军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轻型卒中在发病24小时之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21天是最佳“平衡点”。采取这种治疗方式,可使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90天复发风险相对下降32%,且未增加出血副作用。在国际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当研究团队将论文投给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时,却被退稿了。

为何被退稿?科学论文必须具有真实的科学论据过程,以保证结论切实可靠,但仅从该论文则难以看出这一点。部对于此篇论文极为谨慎,向王拥军研究团队提出了一大堆质疑,要求一一回答。比如:

试验方案修改过几次?——11次。请提供从第1次到第11次每次修改所有的数据记录和会议记录。

统计计划书修正过几次?——4次。请提供每次修改所有的数据记录和会议记录。如此等等。

(二)6页长的论文,提供了86页的研究证明资料。

研究团队每次都按要求整理所需材料,并好心好意地全部翻译成英文,以方便对方阅读。可部却不买账,继续质疑“为什么没有提供工作语言材料?”

研究团队解释道,为了方便部阅读,我们特意翻译成英文。部却说,“看不看得懂是我们的事,我们需要的是原始记录”。于是,研究团队又提供了中文版的原始记录。

如此折腾了几个来回,6页长的论文,却提供了86页的研究原始资料。2013年6月,此篇论文才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从投稿到发表长达一年之久。

(三)勇闯国际研究“禁区”,三年打造出来的研究文章。

俗称“脑梗”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给无数患者和家庭带去沉重负担。对于这个难题,国外的科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证实,使用单一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能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但3个月的复发率仍超10%。

后来科学家们又认为,如果阿司匹林与其他抗血小板药联合使用,可能降低复发风险。然而经过3次大规模的国际试验,并未得到预期结果,反而证实增加了严重出血的可能。此种思路“无解”,这是权威结论。后来的研究者们自动避开这个研究方向,使之成了研究“禁区”。

王拥军团队却认为,前三次大型国际试验采取的是“知识驱动”范式,他们决定采取“数据驱动”范式试一试,也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重新进行研究。此项称为“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于2009年10月启动。

团队成员每天从早到晚计算模型,不断地编撰模型,不断地进行计算,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在总量达到百万级的数据中,研究团队筛选出5170例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持续进行追踪研究,从中发现“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用21天”是最佳“平衡点”,如此用药可使此类患者90天复发风险下降32%,且未增加出血副作用。取得如此明确结果之后,研究团队才形成论文。

2013年2月,王拥军教授在国际卒中大会主会场上宣布研究结果,“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从此,“数据驱动”成为此类研究的一个新范式。

(四)真正的科学论文是研究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从上可知,真正的论文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大量实验基础之上,是研究实验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即使是文科论文,也同样需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同样需要充分的证据和符合逻辑的论证,实质还是一个研究过程。

正因为论文是研究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一些人也就力不从心,写论文就如攀登珠穆朗玛峰那样困难。然而,学位、职称、业绩等都需要论文,一些人研究不出真正的论文,就动歪心思,把别人的论文“拿来一用”。一些头脑灵活的人看出了其中商机,于是买卖论文、代发论文形成了市场,一些杂志变成了商品,一手交钱,一手发文,不仅制造了大量文字垃圾,而且严重污染了学术风气。

#高考择校#

网友们,科学研究十分艰难,容不得半点虚假,真正的论文是具有科学价值的,千万不要小瞧。为了弘扬科学精神,还得坚决清理以刊谋利、弄虚作假的行为,还科学研究的本来面目。不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期待留言讨论,供阅读此文者欣赏。谢谢阅读与关注。

(本文为原创,“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名称的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论文,能力,贡献:看一看密码专家王小云院士就知道怎么回事?

“北大讲师”为何肯出3万让公司代写代发1篇论文?

熬了6年,博士论文盲审被挂:存在三种可能性!

买了论文,学籍都难保却还想保住“直博”北大:这是什么思维?

郇真的论文被世界数学顶刊接收,“非升即走”咋又被拎了出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