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研究生成入职门槛? 学历焦虑下的“新型懒惰”更可耻更害人

文 | 小虎

真正能支撑一个人未来的,永远是身心健康前提下的优秀的硬性与软性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主要就是爱心、责任心、理想、信念、情怀等,而绝不是单纯的某个身外之物,学历的含金量也是由这些来填充。

多年以来,名校学历、高学历和好工作好前景之间画上了等号,“唯名校论”、“唯学历论”的声音喧嚣四起,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不断被推波助澜,包括前段时间刷爆全网、严重夸大的“研究生成入职门槛”,以及动不动就见诸网络的通过捡垃圾告诉孩子“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等等等等。

对于这样的思潮,大家都认为是残酷的现实带给了人们持续的焦虑,但事实上,焦虑的成因,是一种“新型懒惰”,不仅可耻,更是可怕。

笔者至今还记得在大学毕业前夕,跟一个小学同学网上聊天,聊到了毕业后的去向,他说,本科毕业还要干苦活,读完硕士才能找到好工作。

他的这个想法非常具有代表性,笔者直接、间接接触过很多拥有名校高学历的人,他们想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做学问,如何拥有真正的本领,而是只想避开职场中激烈的竞争与风险,这即是“新型懒惰”,时刻充斥着内心。

但,名校学历、高学历真的能让人避开激烈竞争,逃避风险,让好机会唾手可得吗?

我们认真想一想,一个人的竞争力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价值上。而价值主要源自职业素养,用平常话说就是做了和做好的区别。

更高价值的产生,必然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成长,才能不断提高竞争力。而那些连必经的竞争都想逃避的人,还指望他们能创造高价值吗?在机会面前,他们也必然都是没有准备的人,光有一纸文凭,又能代表什么呢?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故事。

小王和小李工作在同一家公司,有一天,老板让小王去买5张到达某地的卧铺火车票,小王立刻出发。

过了一会儿,小王回来了,只告诉老板,卧铺票没有了。

老板稍加叹息后,告诉小王,我让小李去,你跟人家学一下。

过了一会儿,小李回来了,他告诉老板:

“老板,卧铺票确实已经卖完了,我就去了解了一下其他的出行方案。第一,长途汽车,票价比卧铺只高了5元,现在余票充足,如果路上顺利,比卧铺要快,我也了解了从我们出发到返程这段时间,拥堵的可能性较小。第二。飞机票充足,优点是舒适,速度快,但目前折扣较少,价格比较高,5个人会超出预算。第三,2天后的卧铺票充足,如果可以更改行程时间,可以考虑。老板,您看咱们选哪种方式?”

这个小故事,充分体现了同样做一件事,做了和做好的区别。小王只是做了,小李是做好了,这正体现责任心、理想、情怀与信念。

而那些内心充斥着“新型懒惰”的人,哪来的这些品质呢?没有这些优秀的品质和能力支撑,好机会会属于他们吗?居然那么多人坚信上了名校,有了高学历就能有好工作好前程,真是睁眼说瞎话,又蠢又懒。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看,竞争与风险,逃得掉吗?

这分为必经与非必经,非必经的可以避免,但必经的则是是生存的伴生品,根本就逃不掉。

当今及未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然充满各种竞争,挣得越多,前景越好,责任也就越大,竞争也就越激烈,伴随的风险就越高。

当今的职场人,通常都会经过三个时期:

首先是职场菜鸟期,也就是刚毕业进入职场后的一段时间,这是全新的归零,工作中除专业能力之外,都要从0到1持续学习。

之后就是快速发展期,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从菜鸟到初出茅庐,便有了更高的目标,当前的工作已无法满足,必然会经历跳槽。这个时候,有了一定的经验,年龄也处在优势中,找一个薪资更高,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较为容易。

再之后就是战略转型期,也许这个时候,已经拿着一份不错的薪水,但已到瓶颈期,而且个人需求、家庭需求都在提高,就会努力去寻找薪资待遇更好,更有前景的工作,或者自己创业,也许还要先通过深造给自己充电。

不管是什么学历,不管是干什么工作,都要经历这样的三个时期,每前行一步,都会充满竞争与风险,这是能逃避的事吗?越逃避,竞争与风险不也就越多吗?

不以做学问,学本领为目标,视名校、高学历为逃避竞争和风险的办法,真心十分可怕。

这种“新型懒惰”是如何形成的呢?家庭自然是首当其冲。

太多的父母,面对拥有名校高学历者有着好工作好前程,不深入思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外加焦虑加持,轻信名校学历、高学历=好工作好前程,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且不断灌输给孩子。

当前人们的需求已上升到最高层次了,多元化时代已持续多年,可相当多的父母,思维还依旧停留在从前的单一型时代,外加被网络及部分书籍中各种所谓的成功学、光宗耀祖、有出息等洗脑内容腐蚀,价值观严重扭曲,直接传播给孩子,孩子无辜受害。

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意,就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理想,给自己挣面子的工具,对孩子各种逼迫,美其名曰要让孩子将来过得更好,不能和自己现在一样。但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功利心和私欲,逃不过我的眼睛。

当大人问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如果孩子回答是当大官,当大老板,发大财,科学家,外交官等,人们准会夸孩子将来会有出息。

如果孩子回答是开小店,当农民,当司机,当工人等普通工作者时,在大人眼里就是没出息,父母准会拼命纠正。

经常有父母在和孩子看到环卫工扫街、农民劳动等场景时,对着孩子说,“这就是不努力学习的下场,你好好学习,将来这些活看都不看。”

企图通过让孩子去捡垃圾来激发学习动力的新闻,时常就会见诸报端,比如前些天刷爆网络的11岁女孩因为不愿读书被父母强行拉到田间,在烈日下摘藕4小时的新闻,再度引发关注,那么多表示支持的网友,就能直接看到这么多人的价值观崩坏到了何种程度,扭曲的价值观正在坑害多少人。

真的特别想问问这些人,你们难道忘记了衣食住行从哪里来吗?没有这些劳动人民,我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不解决衣食住行,还谈得上其他的吗?要是每个人都认为做这些工作就是没出息,那我们的未来靠什么支撑?人们生存的基本所需靠什么维系?

什么叫不吃生活的苦?就是你眼中的豪宅豪车金钱吗?拜托别再坑孩子了好吗?不会教育就算了,至少给孩子留下个正确的三观好吧?

你们看不起的那些工作,这当中有太多肯吃苦肯努力的人,人家的收入比你还高呢。

太多人完全没有这样的意识,对孩子反复讲自己因为以前怎么怎么样,现在深受其害,你将来不能和我现在一样,以此对孩子各种逼迫。

一个人的生活怎么样,全部都是某一个因素吗?自己的心态和思想意识没有问题吗?现在的收获,有去想过吗?

有得必有失,就算当年如你所愿,难道就不会有其他的失去吗?现在的生活一定就更如意吗?孩子将来不和你现在一样,就会幸福吗?

以前的单一型时代,人们需求层次低,社会资源少,普通工作者有的的确很难。但现在已不同从前,需求层次已达最高层,越来越细分,社会资源丰富,做任何工作,只要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保持责任心和信念,不安于现状,居安思危,升职也好,深造也好,更容易让人生增加更多可能。

至于那些危机重重的,那是因为他们是混日子的心态,不肯付出真努力,总是借口说没时间学习提升,可是玩手机能一下子晚半宿,和狐朋狗友闲扯淡从不说没时间,这样的人能没有危机吗?

可惜,太多的孩子,在价值观被严重扭曲的家庭中,深受其害。在没有灵魂的空壳里成长,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何谈热爱学习?何谈斗志?“新型懒惰”下的他们,妄想通过名校、高学历或是出国留学等,避开竞争和风险。

可是,哪有这种可能?

即使是大学生凤毛麟角的时代,刚步入工作时同样也是从最基层的普通工作者开始的。

多少孩子十年寒窗后进入了大学,却开始报复式放松。没考上名校,思想上立刻开始滑坡,认为自己完蛋了,毫无斗志,浑浑噩噩,过一天是一天。

拿到了毕业证书,就想过人上人的生活,可是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还看不起底层劳动者,没有让自己满意的选择,干脆直接躺平,甚至回家啃老。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清楚地看到“新型懒惰”的成因了吧?看到它有多害人了吧?

请大家扪心自问:“唯名校论”、“唯学历论”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们难道还相信“名校高学历=好工作好前景”、“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这样的谬论吗?还相信“今天逼孩子学习,将来孩子会感谢你”这样的瞎话吗?还能认为那些非985、211不招的工作看的只是一纸文凭吗?还能把好成绩和名校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吗?

当今及未来,父母再不能用自己的认知,一意孤行,指手画脚,对孩子横加干涉。

而是要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共同探寻者、引导者,和孩子一同成长,激发优秀潜能,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全力支持,让孩子的成长路上充满阳光雨露,引导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带给孩子真正的快乐和希冀。

童年时期,贴心呵护陪伴。青春期之后,一点点退出,作为知心朋友,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进入大学前,培养起完整的独立能力,进入大学后开始持续发挥作用,从基本独立到彻底独立,形成完美过渡。

努力学习,从不是一定要怎么样,而是为了在不会复回的读书时光中,让未来不留遗憾,增加更多可能。

教育发展持续向好,获得学历会越来越简单,更高学历的普及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但不变的是:学历的含金量如何,永远是靠爱心、责任心、理想、信念、情怀来支撑,而不是一纸文凭本身。

有这些优秀的能力和品质发挥积极作用,在哪不优秀?

若被“新型懒惰”充斥内心,无论学校如何,无论学历如何,永远都配不上优秀二字,更不可能有好前程,最多也就是个高起点下的被淘汰者。

“新型懒惰”,非常可耻,非常害人,千万要远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