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实施背景下,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成为新热点,撬动育人方式变革,给普通高中的人才培养体系带来可喜的变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我市各高中纷纷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围绕学生发展指导开设一系列新课程,如心理健康课、生涯指导课、特色校本课、社团活动课等,为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添加了更多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校长刘景钢说:“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发展指导主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潜质,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了解社会、优选学业,发展多方面特长,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作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积极探索学生发展指导的教育思路与方法,从心理、生涯、学业、生活等4个方面为学生指明价值坐标,激发成长的内在动力,提供健康的教育生态,积极构建“五育”并举高质量多元化有特色的育人模式,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把积极因子嵌入日常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校园里,到处都有激励学生不断前行的动力因子。积极品质、积极情绪和核心素养等分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营造温暖灵动的生态环境。积极因子还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特别是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养心课程、怡心活动、触心咨询等三大平台,为学生创建了积极健康的生命场,让每一个生命怡然绽放。”刘景钢说。
据介绍,养心课程贯穿于必修课、选修课、学科渗透中,让积极因子在课程中充分生长。必修课,高一年级以入学适应、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高二年级围绕亲子关系、人际交往开设心理课;高三年级采用心理讲座和小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修课主要为有兴趣、有需求的学生开设心理沙盘、心理拓展等课程,积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科课程渗透是指各科老师都会在课堂内外主动发现学生的积极因子,并积极嵌入到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助力学生更好成长。
怡心活动是学生每年两次的主题心理活动:5月的“校园心理剧大赛”和10月的“心灵氧吧周年庆”。在校园心理剧大赛中,学生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发现问题、呈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发现更多的成长契机,更愿意尝试去改变。高三学生毛香乔家长表示:“校园心理剧让我看到了自己对孩子教育中的不当之处,我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学生们也看到了剧里剧外的自己,“虽然演出的是同学,可感觉台上的就是自己,有迷茫、有叛逆、有悔恨,更有成长路上的收获。”
触心咨询是给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的精神加餐。学校每学期开展全员心理普测和危机筛查,并把静态的心理测试结果和班主任的动态观察相结合,及时筛查出需要特殊关注的个体并及时开展触心咨询。“我们让那些需要特殊关爱的孩子看到了自身更多可以利用的资源,探索更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感受更多更强的力量,去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心理老师杨帆说。
特色校本课和社团活动课让静态的课堂“动”起来
立足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学校开设了特色探究课程和拓展课程,助力学生职业(专业)选择,规划好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和一般课堂的“静”不同,探究课和拓展课的课堂特点是“动”,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学生们动手、动脑、研究、讨论,通过参与、实践和体验,真正学会运用知识,理解学科学习的本质目的是在现实中解决问题。高一学生孙奇向记者介绍了“观察校园内土壤”的学科拓展课,学生们分组在校园内挖出约20立方厘米的土壤块,进行土壤构造观察。他说,“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挖取土壤进行实验,真正了解了教材中介绍的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知识,这节课真的是既有趣又有用。”
社团课程始终以自主合作、个性发展为主题,每周一的第八节课,五大类30多个社团齐出动,综合楼、教学楼、操场上到处都是社团成员们“撒野”的场景。负责社团工作的教师刘菲说:“学生们学得开心、玩得尽兴,整个学校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社团活动课中最为著名的是马哲理论青年领袖课程班,因为讲师团的阵容超“豪华”,校长、副校长、德育主任、团委书记等齐上阵,采用集中授课与成员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的方式,并辅以其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讨论、社会调查、走访知名企业、参观教育基地、观看爱国影片等,丰富理论知识、扩大学员视野、提高思想觉悟、厚植家国情怀。
红十字社团、大黑山剪纸社团、行进打击乐社团等特色社团,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加入。大黑山剪纸社团的成员、高一学生付钰说:“还没走进校园前就被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课所吸引,好多社团都想参加,每周都充满期待,在社团中,我们一起合作、一起探索,沉浸式地参与到剪纸艺术中,在一幅幅剪纸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归属感,也找到了更好的自己。”(记者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