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储殷: 环境是反智的, 越有智慧毕业后可能越痛苦, 不想子女考名校

在国内的培养模式下,虽不能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必须承认,对于广大普通人而言,考上好大学拿到好学历,确实是实现逆袭的最重要方式。

但是那些渴望通过知识逆天改命的同学,进入大学和踏入社会以后,会面临什么呢?我们来听听储殷老师的总结。

储殷谈“反智”现象,越有智慧毕业后可能越痛苦

储殷曾是人民大学的教授,虽然后来离职,但他对学生和毕业生群体的关注和了解,要胜过不少人。面对部分家长望子成龙,使劲逼子女考名校的现象,他有感而发。

在很多家长的眼中,考上清华、北大,代表着“光宗耀祖”。这样的荣耀感几乎可以让他们“吹一辈子”,尤其是在升学宴上,平时再平庸、不受亲戚尊重的家长,都能扬眉吐气。

就连张雪峰老师提及这种现象,也曾批判部分家长,只想让学生读名气大的学校,宁可他们调剂到很差的专业,不顾以后求职的处境。

这次储教授更深入地谈了名校生踏入大学校园后的处境,真的不是那些家长想象的样子。首先,能考上顶级院校的同学,大学期间多半会感受到瓶颈期。

他们在生源地或许是万里挑一的尖子生,但在大学里显得平平无奇。储教授表示,“考上清北几乎意味着学生的巅峰期,在大学里还能继续上升的学生,太少了”。

其次,名校生在毕业初期,往往是最煎熬的。在学业模式下他们是“人中龙凤”,但工作中完全是另一种规则。可以说大部分高材生这个阶段是下沉状态。

能否及时调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感,对于习惯了站在顶端的人,往往比普通同学更困难。尤其是工薪阶层出身的孩子,之前单一地指望知识改变人生,容易陷入怀才不遇。

最后,储教授说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反智”的环境下,越有智慧、受教育程度越高、价值观越正派的学生,毕业后可能越痛苦。

即使他们能适应工作和生活,内心通常也更孤独。考上清北对于家长而言绝对是成功,但对于学生、尤其是背负着家庭使命的学生,反而容易成为沉重的负担。

大学生表示认同:受过良好的教育,反而被现实“拿捏”

对于储教授这番总结,很多大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同学表示非常认同。清北生只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实无论考上什么层次的院校,目前大学生依然属于占比较低的群体。

可是有知识、有素质的高校生,毕业后很可能体会到,自己反而更容易被“拿捏”。有人用“清澈中带着愚钝”来形容大学生的眼神,说出现实中的无奈。

想想在职场中和生活中,大环境下周围人的受教育水平还很有限。越是高材生、对事物本质分析得越透彻,越不习惯于不合理的现象。

而很多人不喜欢有独立思维的年轻人,还会将其定义为“情商低”。身边的反智现象数不胜数,但是大学生一面被缺乏智慧的人指指点点,一面又被利用着认真、坦诚的品质。

工作中,上司总是优先让学历高的员工加班,因为他们“更有责任心”;自私的员工反而更轻松。甚至连家庭中,很多家长也是对听话、认真学习的子女要求越苛刻。

储殷坦言不想子女考名校,家长呈现两种态度

储教授坦言,并不认为子女“有出息”就是值得骄傲的事;也提醒家长们,能考清北的学生,智商都不一般,每个人的能力有局限,别对后代抱有“超出一般人”的期待。

他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学好外语、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阅读、身心健康。家长们听完呈现出两种态度。

有人觉得这才是大实话,家长指望后代考名校和出人头地,本身就是错误的期望。尤其是现在阶层晋升已经很困难,更不是靠高考这次考试,就能让所有尖子生改变命运。

学生那么累,难道家长不心疼吗?但也有人觉得,储老师不明白底层家庭迫切想让后代翻身的心情。他已经有足够的家底,让自己的后代没必要那么辛苦。

但对于条件差的家庭,父母深知自己很难提供后盾,学生考上名校几乎是唯一的希望。这个过程中,很难顾及到底有没有快乐童年。儿童家庭教育

【话题】你支持他的说法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