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巩悦悦
今年春节前夕,我们决定走进山东沂源,去看看大山深处的家访是什么样子的。
“我以后想当医生,走出小山村到大城市生活。”
“我以后想脚踏实地,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我的梦想是考北京的国防大学。”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动物科学家。”
“我想考去北京师范大学,将来当一名老师。”
“我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
这是大山深处孩子们的梦想。春节前,我们跟随南麻街道、石桥镇、东里镇、南鲁山镇几所乡村中小学的校长老师翻山越岭、走进大山,见证并真实记录下了乡村教师的家访足迹、家长的期许,以及孩子的梦想。
这期间,我们分别走进了9个家庭。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他们中的大部分孩子显得很成熟,懂事到让人心疼。其中一个家长悄悄告诉我,“女儿从小刻苦,有时看到怪心疼的。”
说到这,这位家长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件往事:邻居家小孩在路上骑车,我们这个孩子很少出去玩,从来都是先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就能休息一下了吧?也不行,她还要从电脑上搜点相似题目做。
我问女孩为什么这么拼?她说:“其实我也不知道为啥这么干,但我认为应该这么干。或许正因为我是山里的孩子,也许才更能努力更能坚持。我想尽快变强大,反过来保护父母。”
一位乡村校长走在家访路上。
大山让孩子们梦想来源更深,根扎得也更深。
在南鲁山镇璞邱四村,一个初三年级的孩子噙着泪花对我说,“我不想离开这里,但是为了更好的将来,我会暂时地离开这里,但是我不会忘记这里。我会经常回来,因为我从小在这里长大。”
距离县城最远的东里镇沂源三中曾是“落后学校”的代名词,但最近几年这里的教育教学质量却跃居全县前列,学生该留的留住了,百姓口碑也好了。
家访中,沂源三中一名初二学生说,她这个寒假有很多空余时间,但自己一分钟都不愿意浪费。虽然还没有特别固定的梦想,但未来想要脚踏实地,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这些扎根乡村的校长老师,把“育人”看得比“教书”重。除了教给孩子知识,他们还要陪伴孩子们长大。
处在大山深处的沂源县三岔中心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有417名中小学生。学生人数少,服务面积却很广,于是学生四年级就开始住校。很多四年级孩子睡不着觉又哭又闹,老师们除了教好学,还要转变身份哄孩子入睡,当老师也当“爸妈”。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沂源县第三实验小学。这里曾经是一所被所“否定”的村小,仅一年时间,走马上任的女校长带领一众“女将”重建一所新学校,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有爱的灵魂都是相互吸引的。受此感染,一位从城区过来交流的年轻老师再没离开过,“去城里还是留下来,当时历经很大的思想斗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很简单,这里的孩子可能更需要我。”
在她看来,学校教育对农村孩子的影响更深,在人生成长中所占比例更大。
留下来能做些什么?
乡村教师们心里的答案很明确:要把山里的学生教育好、培养好,帮助他们走出去,将来有机会再反哺这片土地。
作为记者,我们蹲点见证并真实记录下了披荆斩棘、蓄势待发的乡村教育。同时,我们也想借此机会,向全国330余万扎根一线的乡村校长和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