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潮评丨如果重新选择, 你会读文科吗?

文科毕业生找工作有多难?这两天,上海一名即将毕业的211大学文科硕士,参加一场招聘会,发现平均薪资只有5500元,而现场适合文科毕业生的岗位也不多,准备好的5份简历一份都没发出去。她的吐槽引来不少网友留言,或表示感同身受,或表示博主眼高手低。

巧的是,最近#文科生转码或成趋势#这个话题也上了热搜。就业市场需求量大的程序员,成为了不少文科生的转行首选。“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读文科吗?”这样的灵魂发问也高悬于热搜之下。

文科生“转码”是怎么回事?

所谓转码,其实就是改行当程序员。程序员,又被称为“码农”。近年来,市场需求量大的程序员,成了不少人的转行首选。“转码”,也成了近几年来学生群体中的高频词汇,指放弃原本专业,跳入程序员的大池子中。与文科专业相比,程序员可找的岗位多了许多。不但互联网行业需要,银行、房地产、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也在谋求数字化转型。在豆瓣小组爬取的数据显示,转码相关信息中专业提及度最高的就是文科。

文科毕业生真的被逼到这个份上了吗?转码会是一条就业的捷径吗?

单从就业这个维度来看,确实不容客观。根据去年4月份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4月末,2022年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而理科、工科的就业签约率分别为29.5%和17.3%。可见,文、理、工之间的就业速率还是有差距的。

受经济周期以及疫情等因素影响,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本来就很“卷”。而在社交平台上,“三个月转码上岸”“零基础转码拿大厂offer”“转码后薪资翻番”的分享数不胜数,以至于给人一种错觉,转行当码农,而且收入翻番,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隔行如隔山,对文科生来说,从码字改行到码代码,谈何容易?大学内转专业通常都有严格的比例限制,通过跨专业考研转到相关专业,要在人家的专业领域杀出一条血路,想想就知道有多难。于是,不少人通过各种校外培训班,考取IT行业相关证书,增加就业成功率。这条路可操作性更强,但是真的到了就业市场上,和IT科班出身的毕业生相比,劣势还是挺明显。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条能够快速变现的捷径。有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因难度过高萌生退意;有人走到就业市场才发现,要找到一份符合预期的工作并不容易;还有的人即便顺利入职,却因为无法胜任高技术难度的工作而离职。随处可见的转码励志帖,有的要么是培训机构的软广告,有的更像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转不转码,更多要考虑兴趣和自身未来发展,找工作不应是唯一的考量。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早做打算未尝不可,但是要更多考虑未来发展的规划,而不是一哄而上,什么火就改行去学什么。任何行业都有周期性,眼前的热度不代表以后的前景。如果盲目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在将来的工作中也很难干出成绩。作为第一份工作,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毕业生,不妨更加务实一些,先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一步步找到更好的岗位,不一定一毕业就非“大厂”“名企”不去。

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如果就业市场果真出现文科生就业难问题,那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未必合理,但背后透出的信息值得高校和文科生去认真研读。我们的专业设置合不合理,培养模式有没有实际效果,是不是落后于时代,学生规模合不合理,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着重积累哪些能力?等等。否则,高等教育中整个文科的没落,肯定是社会之不幸。

让人有些欣慰的是,在回答“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读文科吗?”这一问题时,投了“仍然选择文科,相信它的价值”的网友人数最多。正如有人所说,“文科生做的是改变思想的事,每一篇十万+的文章都是文字的力量。企业内各个工种也要通过文字串联各岗位协同工作。”所以,文科生“转码”,或许对部分人来说是一条路,但是是否就认为这是一种趋势,也许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