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范学校毕业到现在,作为乡村教师,我一直保留写日记的习惯,哪怕一天只写一点点。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时候,那时候没有电脑,甚至手机也只有那种信号若有若无的“小灵通”,那就直接写在日记本中。
早上同学来访,过来借用任职期内的县区级论文集,评中级职称所用。聊到我们教龄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在农村山旮旯的三尺讲台上站了21年之久。同学从乡村学校调到县区实小,今年立马就评上了中级职称,“人挪活”的福利直接发放;而我依然坚守乡村学校,如今依然没有任何职称评选的“职数”。潜心从教21年,归来仍是初级,想想都觉得心酸。
从教21年来,改变的是岁月和容颜,不变的是初级职称的岗位职级。这么多年过去,就职称评聘这个方面来看,一直没有职数,一直不给职数,一直在“鬼打墙”的限定职数中原地踏步,评职称之旅一地鸡毛。
同学的论文集丢了,考核表也丢了,但评上中级的机会来了,这些东西就变得不再重要。这是因为,论文集丢了可以向别人借,考核表丢了可以想办法补办,只要评职称的职数开放了,评上中级职称的其他事情 ,那都不是事。当然,同学的能力比我强,教学成绩比我好,再加上人家执行力强:说调动就直接抓住机会,绝不拖泥带水,顺利评上中级职称自然没多大问题。
专家说,让教师参加职称评选,能全面提高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但是从目前来看,职称评选限定职数确实促进了乡村教师向县区、市区流动,能评上职称的老师也开始转移重心:把潜心从教的重心转移到如何搞到职称评选职数、如何搜集各种评职称的材料上去。没有论文想办法写,哪怕想办法请人代写也在所不惜;开课数量不够,就厚着脸皮请教研员帮忙提供机会,哪怕课开得再烂也要走过场走一遭......所以,为了评职称,乡村学校的老师,“万事俱备只欠职数”的人越来越多。
职称的名额,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老师岗位职级往上挪,岗位职级较低的老师才有机会向上爬。同时,中级职称的职数还和相关学校的学生人数相关,学生人数越少的学校,老师被限定职数的可能性就越大。但问题是,学生人数多寡,是农村山旮旯学校的老师所能决定的吗?用这样奇葩的理由限定乡村教师晋级职称,真的能促进教育均衡吗?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不禁想起作家余华曾经写过的一段话:“曾经以为老去是非常遥远的事情,蓦然回首,才发现年轻已经变成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时光很不经用,抬眼已过半生。大家所说的中年危机,真正让我们焦虑的并不是孤单、贫穷和衰老,而是这么多年过去你才发现,你从来都没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人生在世,事事值得,却又事事遗憾,该要用多懂事的理智,才能压抑住心中的难过与不甘......”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难过又能如何?不甘又能怎样?认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