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打得好、踢得棒,考试成绩还要不落下,是体教融合努力的方向,更是对校园运动员的双重考验。
高中阶段,影响最为明显。郑俊熙告诉记者,初中时课业相对简单,学习成绩还能保持在班级前列。升入历城二中后,兼顾训练和学习就有些吃力了。“虽然从小就练体育,但家人更在意我的学习成绩。身边的同学都太优秀了,压力很大。”郑俊熙说。
如何在训练和学习间快速切换状态也是个难题。张颖婕说:“训练完以后要沉静一段时间,没那么兴奋了才能投入学习。”
观察历城二中女足和杏园小学女篮两支冠军队伍的训练计划,基本上每天都在3个小时左右。对于如何运用好这3个小时,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冠军教练们已然形成了自己成熟的体系,也用沉甸甸的金牌验证了训练的成效。但如何让队员们在少了3个小时的情况下,学习成绩尽量不落下,是个现实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姚波告诉记者,女足教练们除了盯训练,也参与了日常学习的管理。姚波经过与校长李新生的交流,明确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历城二中体育生没有“特殊待遇”。特长生不是特殊生,课程安排与其他学生相同,训练则利用课余时间。女足教练组除了要对队员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检查外,也会巡查队员的上课状态,形成了一套与文化课老师并行的督促机制。在高三这一年,历城二中则会抽出专门的文化课老师,为单招班进行补课。
体教融合也不仅仅只看当下的分数,更在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能踢能学”是李新生对女足队员的发展要求,也是姚波非常认可的理念。“相对于竞赛成绩,学校更加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姚波说,“如果养成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以后还能读研读博,可以走得更高更远,也能为足球运动作更多贡献。”
面对同样的问题,陈允利带记者来到杏园小学篮球队在临沂一中的自习室。在教室的黑板左侧,挂着一张女篮队员“光荣榜”。
“上榜看的不是比赛进了多少球,而是看谁的学习成绩好。”陈允利说,现在学校不公布分数,就根据他们获得“A”的数量来进行鼓励。
“学习为主,运动为辅,我们是有特长的孩子,不是特殊的孩子。”执教30多年,陈允利坚持“一条龙”培养模式,从小学培养,一直带到高中毕业。对于队员的文化课成绩,他要求至少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要保持在前列。2021年,临沂一中女篮队员高考平均成绩超山东高水平运动员录取线121分,最高的超155分。
困扰教练和队员的,也有现行政策下体育特长生补课难的问题。陈允利说,既参加教育系统的赛事,也可以参与体育系统的赛事,这是体教融合的突破,也方便以赛代练,但不可避免存在占用学习时间的问题。
“以前会协调校方和老师集中对孩子进行补课,现在都按照政策取消了。”陈允利希望能通过将赛事安排在假期等方式,尽量不占用孩子正常的学习时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