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孩子不想去上学怎么办?
孩子问:为什么要去上学?
上学显然不是目的,学习才是……
学习必须得通过读书吗?必须得去学校才能学习吗?
恐怕不一定吧!
第一大误区,把去学校上学,等同于学习。
有的孩子不喜欢某个老师,或者不喜欢某一门课,或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喜欢去学校,认为学习就是上学,上学就是学习,这个认知其实是有问题的。要知道,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学习新东西,不学习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甚至生存都是问题。
我们从小到大,从学习说话到学习走路,从学习吃饭到学习玩耍,从学习写字到学习读书,从学习用手机到学习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区别只在于有些学起来容易,有些学起来有些难。
将来,我们还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例如:跟人沟通交流、工作技能、办公设计软件、编程、情绪疏解,甚至教育孩子等等。我们不是必须得去学校学习,但是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大误区,把读书等同于上学。
大学毕业以后,几乎没有再拿起过书本去读书,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以为毕业了走向社会了,终于可以不用读书了。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如果自己安于现状,对自己将来更好没有更多期望,确实不需要阅读了。
有人说,我不喜欢读书,喜欢看小视频,在里面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是的,能拓展新知,但是很难启发思考。我反而觉得,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学习才刚刚开始,期待你加入我们,做个长期主义者,一起做难而正确的事。
第三大误区,将读书等同于学习。
学习不会停止,终身与你同行,是不是只有在学校、去读书才是学习呢?并不是。只不过读书是相对而言更低成本、更便利、更高效、更简单的选择之一。读书、听音频、看视频等学习方式还只是被动学习,其实学习效果更好的方式是主动学习。
跟他人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和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扫清自己的知识盲区,看到更多可能性,会产生很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碰撞。
去实践、亲身体验也是一个很好的主动学习方式。你看小孩拿到手机,都不需要人教就会玩了;游戏很容易就能上手;不管老师讲多少遍,都没有自己去实践一遍效果好。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少说多做,少空想多行动,多去体验和实践,行动包治百病。
把自己学到的教给别人,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主动学习方式。在讲的过程,也是你内化和吸收的过程。如果对这个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大概率是讲不好的。讲的过程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多感官,可以让所讲内容真正融入自己的身体。
很多人从没认真想过这三个概念有什么区别,甚至觉得就是同一回事儿。
当对这三个基础的概念都不清晰的时候,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能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就可想而知了。
反过来,如果能把这三个基础概念搞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做,自然就很简单了。
申汝科产品思维读书会一年共读12本书,帮你提升输入输出效率,建立产品思维,做出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