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如何让孩子爱上鲁迅? 一位语文老师实践了三十余年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孙雯

142年前的9月25日,鲁迅出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数中国孩子从课本中走近鲁迅的童年,而后,认识他笔下的无数人物。就语文学习而言,鲁迅留予众人的经历,并不畅快。很多人直到成年,才猛然读懂了他——虽今非昔比,但鲁迅说出了我们面对人生的种种况味。

1933年鲁迅像原照来自上海鲁迅纪念馆官网

今天,无论我们如何谈论鲁迅,最终的指向一定是读鲁迅。

那么,如何读鲁迅?深耕一线语文教育的刘发建老师,以三十余年的实践给出了一种答案。

9月24日一大早,刘发建就开启了一场直播,与线上线下的老师、家长、孩子们探讨: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

在刘发建看来,今天我们要读鲁迅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人格超越金钱,人格关乎生命。

刘发建是全国语文名师,如今就职于宁波蓝青小学。从鲁迅开始,他一直坚持与孩子们共读名家,在此基础上,他出版了《亲近鲁迅》,编著了《小学生鲁迅读本》。如今,《小学生鲁迅读本》发行已愈百万。而他担任执行主编的另一部书《跟着名家学语文》也被很多师生所喜爱,这部书中,也有鲁迅。

“厚脸皮”的电话

在《跟着名家学语文》中,有一封刘发建“写给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封信”。

原来,在他从教的前十五年中,也有“浑浑噩噩”的时刻,直到2005年。当时,他在绍兴柯桥小学上了一堂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刊发《人民教育》后,引起了很大反响。随后,刘老师开启了鲁迅启蒙教育研究。

刘发建老师在杭州家中接受采访

刘发建有一个笔名叫“落地麦”,2009年2月,他的《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出炉之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为之写了一万五千多字的长篇序言。

刘老师说,谈起鲁迅,谈起自己这么多年和孩子们共读鲁迅的课内外生活,他与钱理群先生的交往便不能不提。

钱理群是国内鲁迅研究领域泰斗级人物,他在课堂上讲了40年鲁迅。刘发建说,打通钱理群先生的电话时,他们并不相识。他还记得这个十多年前的电话的细节。“钱老师第一句话是书稿是关于小学语文的,他不懂;第二句话是小学生不太适合读鲁迅。”

刘发建说,打这个电话是他这一辈子做的脸皮最厚的事情,他没有放弃,而是请钱理群给了一个地址:“我说,钱老师,书稿我寄给您,有时间就给我作个序,没有时间就随意处置。钱老师收到我的书稿以后,就停下手上一切工作,用一周的时间认真读我的书稿,给我写了一万五千字的长篇序言。”

小学生到底适合不适合读鲁迅?刘发建说,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你,鲁迅研究界、文学界、教育界几乎都认为鲁迅不适合小学生阅读。包括钱理群,他在之前的教学和研究中,关注大学生和中学生,却把小学生“遗漏”了。

如今,重新翻阅这篇长篇序言,可以读出钱理群的心情。他说——

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和从事研究生、大学和中学的鲁迅教学,却遗漏了小学,只是在讨论《新语文读本》小学卷经典作品编选时,略有涉及见《关于新语文读本·小学卷的通信》,文收《语文教育门外谈》。这遗漏当然不是偶然,不仅是因为我对小学语文教育不熟悉,自己也无法直接参与,更是由于小学鲁迅教学有它的特殊困难之处,语文教育界,以至鲁迅研究界,都有许多疑虑和不同意见,我虽并未遗忘,但也是知难而退,就有意无意地遗漏了。但第一线的老师却不能回避。如刘发建老师所说“一个伟大的鲁迅不能赢得孩子的青睐,不管有多少理由,对于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说,都有一种难以释怀的不安”。正是这样的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鲁迅和孩子的挚爱,使得刘老师知难而上,进行了几乎是拓荒式的试验,表现了难得的胆识和智慧。

钱理群觉得,刘发建所作的拓荒性的实验和思考,以及老师们的讨论,都是语文界、学术界对小学鲁迅教学的疑虑的一个回应,在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了一个突破。

用儿童的视角读名家

十余年后,再次说起当时的“拓荒”,刘发建自己觉得,所有人都以成人的视角去读鲁迅,或者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读鲁迅,他们忽略了儿童的视角,而他持有儿童视角的关注点,让钱理群觉得他一个是鲁迅启蒙教育的拓荒者。

随后,钱理群主动约刘发建编写了《小学生鲁迅读本》。2011年,《小学生鲁迅读本》成长为一整套《名家文学读本》丛书,由钱理群担任主编。

《小学生鲁迅读本》

“钱老师很乐意接下了主编的重任,但是有一个条件:请他当主编,他要有终审权。老爷子很严谨,那一年单是钱老师发来的文字指导意见就不少于十万字。”刘发建说,钱理群那一年的精力都投入到这套书的审阅当中。

十年之后,当刘发建试图通过另一套《跟着名家学语文》去带孩子们打通读和写之时,钱理群也欣然接受邀请,再次担任主编。

《跟着名家学语文》共十二本,包含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48位名家的作品。

比如,它的六年级上册就收入鲁迅的六篇文章,涉及的人物有闰土、孔乙己、豆腐西施、阿Q、祥林嫂、长妈妈。

在刘发建看来,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不是因为技巧,也不是因为思想和情感,而是他们的语言。“思想、情感必须得依附语言而存在,如果语言不行,那都是空中楼阁。”所以,这套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名家为中心,重视名家的语言。

“鲁迅所有的作品,没有写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都是小事。《红楼梦》里写的也都是鸡毛蒜皮,家庭琐事。谁没有这些东西呢?缺的无非是语言。”刘发建说,他在带孩子阅读的过程,也开启了“无痕作文”的教学,“就是把要写作的内容融合到教学当中,细水流长。”

鲁迅在今天被频频提及,是因为他的当代性。但是具体到儿童阅读的范畴,依然有人认为鲁迅的书写已经远离了这个时代。每每遇到这种观点,刘发建总是立马否定:“如果说鲁迅那个时代远离了今天的孩子,那我们还读李白干什么?还读《史记》干什么?”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大人因成年人的眼光看待问题所生发的局限。只要给孩子们选取的内容适合,而且这些内容又是经典的,那么儿童阅读可以无所不为。

阅读的引导者或者说一部好书,是刘发建心目中的“桥”,他说,他欢迎孩子们“过河拆桥”。“如果你们过了河,把桥拆了,踏上那个属于自我的地球,才是我们的成功。”刘发建说,他愿意看到,孩子们读完《跟着名家学语文》之后,会爱上鲁迅,爱上萧红,爱上汪曾祺……

由读到写,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发。

“五磨教学法”

最近,刘发建以万字长文向所有人分享了自己的“五磨教学法”,这是他从教三十余年的心得,也是使用《跟着名家学语文》的具体方法。

《跟着名家学语文》

他将“五磨”总结为:一磨:听读——磨磨耳朵,二磨:朗读——磨磨嘴巴,三磨:品读——磨磨思维,四磨:抄写——磨磨心境,五磨:仿写——磨磨笔头。

具体而言——

听老师朗读(或者听同学朗读),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孩子的耳朵对语言有天生的敏感性。听读,磨耳朵,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语感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听了老师朗读,感觉有味道,学生就愿意跟着老师大声朗读,或者模仿老师大声朗读。好像学唱流行歌曲一样,在街头听见一首有感觉的歌曲,就情不自禁跟着旋律唱起来。唱得多了,自然就会了。前面的听读是感受语言,听读之后的朗读就是体验语言,旨在培养学生的流畅语感。

在听读和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后,让学生合上书本,回忆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再打开书,反复品读(默读,轻声读,批注,再大声朗读),思考为什么这一部分会印象最深刻,做好批注。这是文本细节精读,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整体感知和细节品味后,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有感觉的语段摘抄下来(低段可以是句子摘抄)。通过自主选择内容摘抄训练,帮助学生内化语言。摘抄的过程是慢的,但正是这个慢的过程,帮助学生训练了心境,沉下心来,完成语言的内化与积累。只有静心抄下来的,才会是深深记在脑子里的,才真正属于自己。

在前面“四磨”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最喜欢的名篇佳作为范文,开始仿写。用名家名篇的语言和章法,写自己的真实故事。这是从“读”迈向“写”的过程,旨在发展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讲的很少,你就是一个组织者。以前我们一直说,老师是组织者引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永远落实不了。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探索到合适的方法。如果学生听得不是很认真,他的参与度是不高的。”

如今,在刘发建在课堂上“隐身”了,他说,孩子们掌握了这个方法,他们甚至可以自己上课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