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德国小伙无偿支教18年,拒绝感动中国提名,最终却被舆论逼到离开

无偿支教18年

德国青年卢安克出生于一个教师世家,父母都是大学教授。

他从小受到自由教育的熏陶,有着开阔的世界视野,和热忱的理想主义思想。

大学毕业后,卢安克本可以过上较为优渥的生活,但他渴望看看不一样的世界,于是进行了一次环球背包旅行。

2001年,23岁的卢安克来到中国西南地区旅游

在穿行山区时,他发现许多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上学,严重缺乏教育资源。

这触动了他的内心,他决定留下来,成为一名志愿教师,尽自己的力量为这些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

起初,语言障碍让卢安克十分辛苦

但是他非常努力学习中文,并积极采用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各种教学方法。

他编写生动的课文,带孩子们户外探险观察,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卢安克的教学充满活力新意,深受学生喜爱。

为了帮助更多贫困孩子,卢安克甚至自掏腰包,在偏远山区建立了一所简陋的小学。

他完全不收取任何学费,只要求孩子们开心学习就行。

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他还会提供生活费用资助

卢安克只凭一颗赤子之心,在挑战重重的环境中坚持下去。

十多年来,卢安克一直在西南偏远地区辗转不同村庄,辅助当地孩子的教育事业。

他见证了许多困境儿童在获得基础知识后,人生打开了希望之门。

有的考入重点中学,有的返回家乡当起了老师,带动整个村庄的进步。卢安克的努力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2019年,卢安克已经在中国辛勤支教近20年。

许多受过他教育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人,开始回馈社会。

而他的事迹也通过媒体报道为公众所知,被网友及专家广泛赞扬。

卢安克就像这些贫困山村的灯塔,以他的坚持点燃了万千孩子的梦想,展现出公益事业的精神与意义。

被舆论逼离

结果,卢安克多年的无私奉献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后,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与质疑的声音

2019年,卢安克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

这引来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还有CCTV想对他进行人物专访。

起初,卢安克对所受关注感到非常惊讶与不适应

他真诚地认为,自己不过是做了任何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因此,他拒绝了“感动中国人物”的提名,表示自己不需要任何荣誉

但是媒体的关注并没有就此止步。越来越多的记者涌入卢安克位于云南山区的小学,进行采访、拍摄和跟踪报道

学校里原本简单质朴的生活被严重打乱,孩子们的学习受到影响。

卢安克不得不经常躲藏起来,避开记者的镜头。

他多次恳请媒体暂时离开,却很难奏效。

随后,一些网友开始质疑卢安克的动机

他们认为一个外国人无偿支教如此之久,肯定存在其他目的。

有人猜测他是进行基督教传教活动,有人怀疑他收取外国资金。

这些毫无根据的揣测,让卢安克感到十分困扰。

更多争议出现在他的教学方式上。

有评论认为卢安克采用的活动式、游戏式教学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格格不入,效果存疑

也有人质问他的专业背景,不相信一个外国人有资格改革中国教育。

这些评论直接否定了卢安克多年的教育实践成果。

在公众质疑甚至攻击声中,卢安克感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

他不想因自己而扰乱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也无法接受舆论的误读。

经过痛苦挣扎,最终在2020年,卢安克选择离开学校,暂时回到德国。

他的离去让许多人感到遗憾与惋惜。

反思

卢安克的离去,引发了一场“蝴蝶效应”,各界人士,尤其是教育界的专家,开始思考当今社会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其实,除了这个外国老师之外,还有很多国内的青年学子们,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支教,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

但现实是,教育体制内设立的门槛,以及各种难以撇弃的硬性条件,阻挡了他们的脚步。

这些青年学子,最终只能像其他的普通人一样,走向工作岗位,在职场上为了利益丢失本性和初衷,这是中国社会的悲哀。

也是当下中国教育应该去思考和转变的。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抛开利益层面,抛开那些条条框框,以及各种世俗偏见,中国的教育还能有更大的进步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