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洋老师卢安克: 异国他乡孤身支教18年, 他感动中国后又为何离开?

说起中国的农村教育,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落后,但依然有不少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农村未能接受优质教育的孩子们。

但谁又能想到一个外国人能够对中国农村教育“情有独钟”长达18年呢?有人说他是为了博眼球,也有人说他是为了挣钱。

在饱受诟病的同时他默默付出,多年坚持支教,却从不收取一分钱的工资,他就是感动中国的“洋老师”卢安克。

微观人物故事,立志激励最为上进的责任青年。本期子牙童趣微观视角,为你讲述卢安克的故事。

德国富裕家庭出身

他1968年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农场主,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不仅享受到了家人的无限宠爱,从小还能够在广阔的农场里尽情玩耍。

德国的教育方式和中国也是截然不同的,德国人更讲究素质教育,鼓励孩子们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

学习好不好不能成为衡量一个孩子的标准,所以从小散漫的他相比学习,更愿意跟着父亲去农场里务农,学习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

叛逆孩子

但正是放养式的教育让他变得“放荡不羁”,尤其是上了中学之后更加叛逆,他的家长几乎成了老师办公室里的熟客。

有一次更是直接离家出走,赌气的他为了脱离家庭直接去帆船厂当了一名学徒。

原以为他尝了社会的苦会想要回家上学,没想到他在帆船厂学东西也快,后来做出的帆船设计还得了奖,父母这才发现自己这个叛逆的儿子不一般。

从帆船厂回家的他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但父母认为他的性格太过冲动,还需要磨一磨,于是又送他去当了一年兵。

考上名校

就在身边的亲戚朋友都以为他要回自家的农场帮忙时,他再一次带给大家惊喜,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汉堡美术学院。

谁能想到当年逃学不学无术的他能够考上德国知名的艺术院校呢?

虽然他的性格早已变得沉稳许多,但依然热爱冒险、尝试各种新的事物,他去过美国,去过英国,也去过非洲。

他用一部相机记载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但这些地方都没能让这个“浪子”停留。

直到1990年的夏天,他来到了中国,先去了南京,后来又去了广西,中国的美食和风土人情让他流连忘返。

志愿支教中国农村

此时的他只看到了中国大城市的繁华和热闹,却从未去到过中国破落的小山村,怀着继续探索中国的热情他报名了志愿支教活动。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农村,郁郁葱葱的山林,各种鸟和虫在山林里叽叽喳喳地叫着,村民们拿出自家舍不得吃的肉来招待这群支教的老师们。

在这里他学会了吃野菜,将农家风味给尝了个遍,在对这里感到新奇的同时,他也发现了这里的贫穷。

学校基本上都是平房,屋顶也都是用稻草搭建的,桌椅也都是坑坑洼洼,就连书籍都是上一级的孩子用完了再给下一级的孩子继续使用。

一个老师几乎要带所有课程,支教老师的来临无疑是分担了村子里老师紧缺的压力。

可是支教日期一到,他们这些支教老师都要启程回家了,农村老师紧缺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村子里虽然没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但卢安克却被孩子们的善良和淳朴所打动,相比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尔虞我诈,他更希望以后能和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

他已经有了留在这里的想法了,可是他现在只是个学生还要回学校完成学业,于是他离开了这个小村子回到了德国继续读书。

本以为中国农村支教的经历将会只是他生命中的昙花一现,回到德国的他也会将之前想要留在中国农村支教的想法抛到脑后。

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大学不仅选修了汉语,还关注着中国的各种新闻,一毕业他就向父母说出自己想要前往中国支教的想法。

得到家人支持的他赶往了中国农村,开启了自己的支教道路。

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但他的一腔热血并没有受到当地人的欢迎,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教师资格证,即使是在农村当老师门槛也是很高的,他的到来直接就被村长拒之门外。

另外一个方面因他是个外国人,农村的老人对外国人的抵触情绪是很高的,这个德国小伙子一开始并不受老人的待见。

但为了留在这里,卢安克主动要求不要一分钱的工资,只要能有口饭吃,有地方住就行。

奈何村里老师紧缺,孩子们又很喜欢这个金发碧眼的德国人,卢安克就这样留了下来。

他并没有入乡随俗沿袭中国的教育方式,而是坚持所谓的华德福教育理念,坚持让学生们自主发展。

但大山里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就是读书,他这样的教育方法并没有让学生的成绩有所提升,唯一提升的就是孩子们能够说上一口标准且流利的英语。

但还是引起了不少家长的不满,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卢安克被迫辞职,离开了这里。

本以为这次离开将是永远的离开,没想过他又回到了这里,他放心不下这里的孩子,于是他创办了自己的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有个前提就是不能保证孩子的成绩。

不少没钱上学的孩子都来他这里学习,他带着孩子们体验各种从未尝试过的事情。

比如村里的路太过崎岖,尤其是下雨天更是不好走。因为没钱修路,他就主动带着学生学习如何修路。

村里买不到课外书籍,他就专门为孩子们写了一本小说《和平剑》。

不仅让他们学习小说人物的优秀品质,还鼓励他们出演书中的角色,可以说是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转眼十年,他将无数个孩子送出了大山,外国人在中国支教的故事也逐渐传开。

在2006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但他却直接拒绝了这项荣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中国感动了他

原来在他心里,是中国感动了他。

经过和村民长时间的朝夕相处,看到他不求回报地教育着孩子,不少村民对他的印象也改变了不少,从最初的“洋鬼子”到现在尊敬地称他为“洋老师”。

除此之外,因为他不收学费,甚至孩子们的有些花费还需要卢安克倒贴钱,让不少村民都不好意思。

原先他都是在村长家吃饭的,之后隔三差五的就有各种学生家长邀请他去家里吃饭,后来直接就是每天都有家长“抢”他去家里吃饭,这大概就是所谓甜蜜的负担吧。

为了公平起见,卢安克直接排了表,一天一家轮流着来,就这样他和这里的村民们融为一体,成了一家人。

但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在外人眼中却是格外的“刺眼”,不少媒体为了蹭热度前来采访他,都被一一回绝。

外界压力

一些被拒绝的无良媒体直接在网络上抹黑他,说他耍大牌,支教只是为了火,导致一些网友纷纷在网上指责他。

这将一向低调的卢安克推上了风口浪尖,也将他的生活暴露在了大众的面前。

后来在2010年被迫离开中国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由于放心不下孩子们又再次来到中国。

然而迫于种种压力再次离开中国,再也没有来中国支教了,大概是外界给予的压力让他筋疲力尽,无力再支教吧。

回到德国的他了无音讯,不知是否还在从事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不管怎样都感谢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支教事业所做出的无私奉献,衷心地希望他一切都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