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那位感动中国的支教老师徐本禹, 曾刺痛大众眼睛, 已任县领导3年

人们常说寒窗苦读,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殊不知我们认为读书十六载是苦读,但多少人连寒窗苦读的机会都没有?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直到2011年才全面普及,不可思议吧?

2011年距今仅仅10年,在当今这个本科生都“不值钱”的年代里,有些地区才普及义务教育不久,初中文凭对他们来说都是珍贵的,他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光亮也很难照进这些地方。

下乡支教,感动中国

但彼时才大三的徐本禹或许是跟这些孩子有缘分吧,在不经意间发现了贵州省大方县的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支教信息,徐本禹自身的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他很知道一次学习的机会是多么的难得,看着支教信息,徐本禹下定决心为这些孩子带去一点希望。

大三的暑假,徐本禹是在为民小学度过的,虽然来之前就对这里的环境有心理准备,但身临其境后才知道这里条件的困难,水电不通,学校的环境也比较艰苦,学校里的老师有一些就是村里或者隔壁村里的人。

农忙时期,老师顾不过来,学生就放假了,学生的学习就这样断断续续的,没办法学到系统的知识。很多学生初中都读不完就早早被家里喊去做农活,到了一定年纪就被催着去沿海打工赚钱。

似乎这里的孩子未来的路线早已被规划好,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但每个人也得硬着头皮走上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徐本禹在为民小学从七月待到了八月,短短的两个月,却足够让他认识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孩子,学校里才100多个孩子。

这些孩子甚至会为城市里一个学校有上千人而感到惊讶,短短两个月,徐本禹无法传授太多知识,这些孩子的基础差,很多东西需要重复几遍才能听懂,徐本禹更多的是在这些孩子的心种下了好好学习的种子,希望他们未来走出这里,去看外面的世界。

支教的生活可以说是苦不堪言的,但徐本禹回校后始终无法忘记为民小学的学生,自己第一次做老师的奇妙经历,学生们一张张纯粹渴望的脸。

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盛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甚至夏夜傍晚的蝉鸣蛙叫他都无法忘记,每每回忆起他们,他都想自己一定要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

大学毕业后,徐本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然来到了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那时不像现在交通发达,网络发达,在大方县这个小村子里徐本禹用手机还要到处找信号,泥泞的小路鲜有车迹。

出门一趟是很不容易的,且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虽然学校了解他将去支教的情况,同意保留他的学籍,但我们社会历来都是注重年龄的。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似乎就是在催着我们加快脚步,比同龄人慢了一年,也是需要经过一番挣扎才能下定决心的。

这一次支教的时间更长,环境更艰苦,但徐本禹甘之如饴,即使物质匮乏,但学生的笑脸充实着徐本禹的内心,每一次学生的进步,徐本禹看在眼里,笑在心里,看着学校里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展现出的活力,徐本禹由衷的开心。

这些欠发达地区条件实在太艰苦以至于到后来,只有徐本禹一人还在坚守,只是徐本禹还能坚守多久呢?

他也有自己的抱负理想要去实现,靠他一人也无法给那么多的贫困儿童带去知识,好在,徐本禹的事迹因为一篇帖子迅速被大众关注,这些困于贫穷的孩子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他们的未来也因为徐本禹的到来彻底改变。

外界的光亮终于照进了这无人问津的角落,徐本禹被评选为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有网友这样评价徐本禹:“他认识到了作为一根火柴的意义,他不是第一根火柴,也不会是最后一根。”

越来越多的学子受到他的激励,投身支教,这一根根的火柴,这星星之火终将照亮无数学子的人生之路。

离开支教,投身脱贫攻坚

徐本禹知道,支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法子,学生无法接受好的教育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何谈教育?离开支教岗位后,徐本禹继续在华中农业大学学习,期间曾前往非洲津巴布韦当援外志愿者。

学成后,在各个岗位锻炼自己,在2017年投身湖北省秭归县脱贫攻坚工作,脱贫攻坚在许多人眼里可能只是电视里新闻主播口中一晃而过的几个字,但脱贫攻坚这四个字的分量远比想像中的大得多,是无数一线的基层扶贫干部的汗水才换来的。

而湖北秭归县在徐本禹以及各位扶贫干部的努力下于2019年4月正式获得省政府的批文,摘帽贫困县,47个贫困村,15个深度贫困村,27445户72824人顺利脱贫[1],这是人民以及干部们呕心沥血的结果。

可能有些大城市生活的人无法想象,上海民国时期就有电影院了,如今许多刚摘掉“贫困县”帽的地方娱乐活动还只是在家看看电视,出门散散步,跳跳广场舞,许多大城市习以为常的,甚至父母辈,祖父母辈都习以为常的设施,在这些贫困县里都是刚刚出现或者还没有出现。

千千万万的“徐本禹”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扎根一线,又苦又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正是如徐本禹这样的人带来的激励,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这不只是一句口号,千千万万的学子奔赴西部建设祖国,我们中国青年当有一分力就为祖国尽一分力,我们蓬勃向上,我们的祖国自然也是蒸蒸日上,我们如何,我们的祖国便如何,让我们都发散自己的光亮,照耀我们的祖国。

参考文献

[1]秭归县政府工作报告.秭归县人民政府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