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性看,写作可以漫无目的,可以与科研毫无关系,甚至只是个人的消遣与喜好;而论文目的集中,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或通过发表等途径产生效益,与科研紧密结合,是科研活动的产物。
从过程看,写作可以是任意的行为过程,并不一定指向论文结果,而论文必须是带有科研性质的写作结果。
从不等性看,可以是一流作者一流文章,即好写作(作者)可以生产出好论文,但也可以是一流作者三流文章,即好写作(作者)并不一定写出好论文来;而就论文来说,同篇论文好与差的评价在同一评价主体眼中只能非此即彼。
从可评性看,写作经常可以有多种形式创新和评价途径(横看成岭侧成峰),论文则程序比较固定和可操作,这与科研活动有固定的阶段和步骤相类似,有种“会当凌绝顶”的形式上的必然要求。
论文写作力避“四无”
一避“无我”
论文写作本来就是一项个体的创造性极强的活动,所写的文句必须来自作者的心灵,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但是,有的作者并没有自己的想法与创见,以为搞科研写论文没必要苦思冥想,只是把前人或他人的观点拿来为我所用;更有甚者直接在网络上下载一些资料连缀成篇,最终写出来的东西在形式上似乎是一篇学术论文,但通篇看不到作者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表达、观点和见解,更不要说有创新之见了。
二避“无人”
从无我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无人。一些作者对于选题相关的学术背景知之甚少或甚至一无所知,对学界成果和他人观点一概抵触、拒绝和否定,不懂利用、不懂吸纳而以为是自己的“独创”。有的作者由于不懂得写论文必须刻苦努力,把博览群书、扎实科研以收集整理资料这个科研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阶段和环节省略掉,急于开篇直接写作;有的作者本没有给予前人和他人科研成果以足够尊重和重视就动手写作。若只在文章里自说自话,没有体现“学术共同体”的成就,而作者以为的前所未有的“创见”,事实上大多都是学界已有成果的重复。
三避“无气”
随着当代社会进入网络信息社会,写作的效率大为提高,大量借助电脑和网络剪切、粘贴复制。这些很少经过作者深思熟虑加工的文章,只能说是各种同类观点和材料的机械集合汇聚,看不出各部分之间的必然联系,缺乏一鼓作气贯通首尾的文风。文章不仅观点不集中、文风没特色、对比不鲜明,而且大多用公知公用的材料作为论证依据,文体结构也是千篇一律的枯燥程序排列,通篇读来从材料到论证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又索然无味,干巴巴、枯燥燥、死气沉沉。
四避“无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写作存在固有的传统和尊严,如果作者不顾客观现实条件和规则的限制,一味地追求独特创见,更有甚者一心想着如何“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只追求那些包括理论、方法和材料全都在内的全方位的、整体性的重大创新。于是,在论文写作中不顾历史逻辑和客观现实,论文结构不合理、行文不规范,满纸荒唐张狂。在这种思维定式下,作者自然难以正确处理好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尊重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