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在高校与社会之间建“隐形墙”, 实不可取|顶端快评

顶端评论员 杨晓妍

教育部7月初曾发文,鼓励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参观,主动服务全民学习。今年暑期,全国不少高校从封闭状态过渡到预约开放的状态。

为防疫需要,大学校门暂闭只是“权宜之计”。各行业虽在今年快速恢复常态,但顶端新闻实探发现,仍有多个省市将高校大门一关了之,或设立层层关卡,以维护校园秩序为由,给高校与社会之间建立“隐形墙”。

大学之“大”,在于开放和包容。疫情之前,高校大门鲜有不对外开放的情况:高考生与家长参观,感受大学氛围;旁听生进校园听课,学习气氛热烈;游客参观大学历史建筑,感受浓厚文化氛围。

但乙类乙管实行近一年以来,高校生兜售校园卡充当“入校黄牛”新闻频发,本是高等学府学子,竟将“入校”当成一门“生意”,无异于给高校抹黑。更有高校学子公开发文,抵制校外人员入校参观,称外来人员扰乱学校秩序,校园应该还给学生。

诚然,我们理解高校学子渴望良好的学习氛围,但顶端评论员认为,“海纳百川”更是多所高校校训之一,一味闭塞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化是高校必备的功能,只有面对现实问题,才能办好大学。

开放校门,才能源头上杜绝“入校黄牛”。“半封闭”、“封闭”的校门像是一堵墙,将高校和社会隔成两个“世界”。放眼国内外,不少名校无围墙、不设门障。过于限制参观条件,反而激发了供需矛盾。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等教育不仅限于书本教材,更应弃旧从新,开放校门不仅可以辅助学子吸纳校外优秀品德,更能让校内外文化充分融合碰撞。

大学和社会从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过渡的桥梁。近两年曾有毕业生发文,称封闭三年的网课生活过去,一朝步入社会,却四处碰壁。大学期间没有参与过社会实践,导致应届毕业生在职场畏手畏脚,信心受挫。现下开放的环境,高校若为方便管理,一味地固步自封,将学子保护在“温室”,实不可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