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阶段我们接受了各科老师的教育,认识了不同的同学,其中可能还包括自己的好朋友。
学校是一个很美好的存在,就如同说到童年时光,男生的眼前会浮现出玻璃弹珠、沙包、而女生脑海里浮现的是橡皮筋、鸡毛毽子一样,说到学校,大家就会想到“青春”二字。
大家从学校出来,进入社会,每天忙于生计,同学之间,鲜少见面。等再见时,大多是在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上。同学们都一改容颜,褪去了青涩的面孔,都已结婚生子,为人父母。
在聚会上,大家都热热闹闹,争着抢着发言。只有班里曾经的学霸与成绩最差的学生默不作声,但这两类人往往是混的最好的。
看似简简单单的同学聚会,里面既有你意想不到的知名人士,当然也有籍籍无名的底层人民。为什么曾经班上的第一名,在以后的职场中更容易大获成功呢?
因为作为班上的第一名,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双双在线,他们身上的光环效应也不可估量。
光环效应是一个心理学的词汇,又被称作“晕轮效应”。它是指人们对身边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
我认为你好就是好,认为你坏就是坏,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假如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为“光环效应”。
比如,当看到一个着装正式的人时,我们就会认为他是一个有钱人,是一个成功人士。
有光环效应加持在身的第一名,从年少时便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同学艳羡的目光,甚至是国家的扶持。
他们的学习资源自然也是相对来说最好的,因此他们日后成才也不是事出偶然的。
只要这些第一名没有妄自菲薄或者陷入堕落,就很容易在这种期望效应中成才。
那么什么是期望效应呢?
期望效应也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通过做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就算是资质平平的学生被寄予希望,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也可以发生质的改变,最终成为无数人所期望的那般优秀。
连普通人都能成才,那更何况这些成绩上游的佼佼者呢?只要这些第一名有着很强的抗压能力,能够化压力为动力,那成功并非难事。
让我们把目光移向那些学生时代成绩差的孩子身上,或者说同学聚会上第二类成功的人身上。这些人小时候只是成绩差,就被自己的父母打上了“成不了才”的标签。
连自己的父母都看不上,身边的同学怎么会一视同仁?如果老师再打压批评,那他们更不可能把心思花在学习上了。
而这些所谓的“差生”,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智力(IQ),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他们学不会循规蹈矩,不学也不想学会用耀眼的成绩来取悦和迎合父母。
他们遭受过白眼,但仍保持不服输。他们心里或许有不甘,也正是因为不敢让他们成为同届里更优秀的人。
内心的力量是强大的,骨子里的不服输精神让他们难以被打垮。逆境出人才,出自底层社会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的原因也是在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上课爱捣蛋的学生往往是最重情义的学生,如果说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有着超出常人的学习和认知能力,那么大部分学习差的学生有着不可小觑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不应该把成绩作为判断孩子好坏的标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方面就否定了一个人的全部,因为名列倒数的差生日后也有成器的可能。
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方面就肯定一个人的全部,因为虽然有“光环效应”的第一名容易成才,但成不成得了,还得看个人。
每个人都有天赋,那是上天赠予我们的礼物。
班上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他们只是兴趣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学习,也不是每个人都擅长交际,因此那些混得最好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天赋所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