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学习逻辑第123天: 模态混淆

逻辑上把断定事物情况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判断,叫作“模态判断”。

“可能”“必然”称为“模态词”,

包含“可能”的叫“或然模态判断”,

包含“必然”的叫“必然模态判断”。

人们运用模态判断,必须符合客观的模态。

客观上是可能性的事物,就不要用必然模态判断来反映;

客观上是必然性的事物,一般也不要用或然模态判断来反映。

否则,就会出现“模态混淆”的错误。

(一)必然误作可能

中国人民解放军可能有海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预备役部队。

应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必然有海军。”

自学考试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59分可能会不及格。

所有科目都要60分才能及格,所以考59分肯定是不及格。

北京奥运会可能是2008年举办的。

北京奥运会就是2008年举办的

将必然情况误说为可能情况,说明对事情本身缺少了解,不是故意出错。

只要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就能对其进行肯定、准确地判断。

(二)可能误作必然

小明开着豪车,必然是有钱人。

开着豪车不一定就是有钱人,只是有这种可能性,因为豪车可以租赁。

小明考试成绩不好,他爸爸教训了他一顿,他爸爸必然不是好爸爸。

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是复杂、困难的,不能只根据少量信息就作出判断。

这辆车打不着火,必然是电瓶没电了。

车子打不着火的原因有很多种,只能说很大可能是电瓶没电了。

出现这种“模态混淆”的错误,多数是主观臆断,没有对事情进行全面分析就草率下结论。

为了避免出现“模态混淆”的逻辑错误,就要了解客观实际,再用与之对应的模态词。

能确定的情况,就用“必然”。

不能确定,就用“可能”。

自学逻辑,欢迎交流探讨。

我是郑懿,陪你一起持续进步。

部分内容引自《咬文嚼字的逻辑》李衍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