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读者提问,说:
家门口的民办大学老师,待遇一般,4000左右,寒暑假2500,感觉有点备课压力。好像干不长远。
离家30公里的社区工作者,6000左右,在街道办工作,稳定一点。
怎么选呢?
我回复:
建议还是社区工作者。
很多人不太了解民办大学老师,认为是个高校总比街道要强,这是典型的拿单位和单位比较。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岗位和岗位。
一般判定岗位好坏,除了岗位现在的收入、稳定性、舒适度以外,还有成长性和发展机会。
但如果仅从这些方面老比较,我们发现社区工作者要远远胜于民办大学老师。当地社区社工收入六千每月,民办大学教师只有四千(题主提供的信息)。另外,稳定性来说,社区社工属于固定的岗位购买,政府每年签订合同,由民政系统等政府部门统一招考。民办大学教师则面临民办大学经营风险等压力,并不稳定。
从成长性和发展机会来说,社区社工比较合适的一条路是,积累经验,同时逐渐通过地方公务员招考等形式进入到体制内。这条路转型的话,主要取决于自己是否愿意努力。如果努力的话,还是有一定可能的。
民办大学教师,除非说学术上特别有建树,否则很难转型,只能是另寻他业。
另外,由于民办高校极度依赖于自收自支,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压力不在于学术上。这是很多人都忽略的部分。那,最大的压力在于哪里呢?
在于招生。
现在很多民办学校讲的最多的就是招生。甚至有不少学校提出,招生才是第一要务。因为有了固定的,足够多的生源,学校才有营收,才有钱给老师发工资,有钱维护固定设施。
至于老师的成长,这一类的学校一般是偏向于技能类的,对于老师来说要求学术成果有用吗?有用但不多。不如要求老师在技能上多掌握一些,在资源上更会玩一些,这样至少能给学校带来点好处。
也就是说,每年像招生这种事,往往是全校老小齐上阵。至于说你在这里有什么成长吗,大多数基本上别抱有太多期待。
另外就是,即便你真的想有点学术理想,但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往往又是一个门槛。“没项目就没经费,没经费就出不了论文,但是申请项目又需要有论文,民办高校教师又不好发论文”,这是我们最常见的情况。
这也恰恰是我们最常见的一个死循环。与其在这个死循环里来回晃荡,干嘛不选择一个,只有离家略远但稳定且有改变可能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