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第五届青年法学博士论坛聚焦大众生活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0日讯(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付玉)网络诽谤该如何处置?风险事件如何处置?11月19日,以“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研究”为主题的第五届青年法学博士论坛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澴楼举行。14位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作主题演讲。

本届论坛不少主题体现了青年法学博士研究生对现实关切,更多聚焦大众生活。如,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冲在《超越“通知—移除”:权力配置视角下网络平台名誉侵权制度重构》的主题报告中认为,《民法典》第1195条的“通知—移除”规则未能妥善平衡表达自由与人格尊严两项价值。作为权力配置机制,“通知—移除”规则缺乏对平台权力的有效限制,且与“人格权编”在具体规则和整体价值层面均存在冲突。他还认为,对于网络诽谤,应通过线上的、非公开审理的人格权禁令程序来处理,在制度设计上可吸收“反通知”规则,以保障程序的争讼性;对于网络侮辱,则应当通过普通诉讼程序处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邓豪在《风险事件影响法律实施的过程与机理——以日常性违规的治理为例》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将法律实施划分为决策、执法、守法三个连贯的环节,风险事件在各环节均扮演关键角色。即:风险事件推动科层组织形成决策,集中治理资源并形成合力;风险事件转化了执法者的行动逻辑,提高了整治强度;风险事件唤起了民众的风险感知,增强了民众的守法意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董媛媛在线上以《数字政府视野下科技伦理的行政组织法因应》为题发言。她认为,以算法和数据为核心的数字技术与行政法治之间存在悖论,需要以数字正义为指引,从行政组织法上回应数字政府建设中的科技伦理问题。这包括框定自动化行政的边界和设计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确定“由人决策”的原则和建立第三方私营主体保证机制;明确大数据管理机构的职能定位和数据协同共享的边界等内容。

青年博士们的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逐一进行了点评。

据悉,青年法学博士论坛于2020年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徐汉明教授发起创办,旨在为广大法学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如何服务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学术交流平台。

当日,还表彰2023年度“徐汉明社会治理法学教育基金”奖学金获奖人员。社会治理法学博士研究生谢欣源荣获2023年度“徐汉明社会治理法学教育基金”一等奖学金,社会治理法学硕士研究生马丽欣、王若茜荣获二等奖学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