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需求不断增强。日前,在“2023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年度交流暨推进会”(下简称人才培养推进会)上,就推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校企等参会各方共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一要为各行各业在对外开放中的高质量改革发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有能力参与全球协作与竞争的人才;二要为我国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培养符合条件、未来有能力在相关国际组织中就业和任职的人才。”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认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升能力,更加有效发挥高层次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助力。
为适应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于2020年发起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以下简称高层次项目)。已有百余所高校加入,惠及师生近40万人次,推动数百名学生赴全球百余家国际组织实习。
与会专家表示,高层次项目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理解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更要重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面临的挑战,政校企三方多措并举合力提质增效。
高校紧抓国际化人才培养任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交流的主体,已经把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重点任务。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黄益方表示,北京语言大学秉持“积极引领、服务多数、关注特殊”的工作宗旨,将国际人才培养与实习任职推送作为重要责任和重点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还通过实践实习、科研创新、文化熏陶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育国际化领域很广,一是人才的国际化,高校作为人才的汇聚地,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培养,包括教育管理的国际交流。二是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交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在教学科研方面还可以与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三是需要在全球项目和合作过程当中促进国际化。”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刘敏华认为,高校要积极参与国际化相关项目,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人才培养推进会上,多所高校代表谈及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时表示,要结合学校特色,进行前瞻布局,完善制度设计,统筹开展全球胜任力提升等培养工作;开展模块化、全学段培养,并创设“微专业”等新型培养模式;重视进行意识培育和社会实践,将理论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训相结合;要持续拓展培养资源,积极推动与国际组织交流合作,拓宽实习实训渠道。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顾红亮介绍,学校通过开设全学段覆盖的微专业和培训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不仅帮助他们了解到国际组织实习和任职信息、通过课程体系提升综合素养,还为他们创造了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机会,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能力。
面临新挑战
如今,全球对国际化人才重视程度增强,相关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挑战。黄益方将其概括为“三个增强”,首先是对人才培养质量高要求的增强。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为了在全球舞台上保持竞争力,高校需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其次,是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增强。高校需要关注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最后,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需求的增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成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高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新的领域和机会。”黄益方表示。
在助推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中科浩博国际教育创始人兼执行总裁孙中雯表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长远、系统而又特殊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同,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组织的用人需求不适配,这个问题在全球高等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普遍存在。二是学生对于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职业路径了解不足。三是急于求成的心态,需要引导学生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树立长期思维,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为了保持竞争力,黄益方认为高校可以采取六项措施。包括强化全球视野,注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强化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国际接轨的学科建设,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以及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
政校企协同推进
“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校企联动不可少。”孙中雯表示,三者应积极发挥各自作用,教育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监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积极投入,企业作为社会力量提供资源与服务上的补充和助力。
早在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着眼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高等教育领域,将支持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融、互通。
政企校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张广清认为,在解决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难题方面,需要高校和企业深度协同,打通师生到一线实践与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教学的双向通道。比如建立与产业链紧密结合的人才链,优化专业设置和提升学科平台,加速培养专业人才。学校进一步加强开放办学,吸引优质资源进学校,赋能优质产业走出去。
谈到校企合作,张广清表示:“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目前出现的新形势,比如能否建立新型人才模式,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高校之间四方联合培养,由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资源,由学校发挥办学优势。”
最后在人才培养推进会总结环节,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曹叠峰表示,下一步各方要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加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工作力度;明确目标、强化执行,组织落实好高层次项目实施各项工作;关注需求、开拓创新,持续提升项目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