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7人成功保研, 湖工大这个团队不一般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4日讯“加入张国治老师科研小组搞科研,并且绝不放弃!”提及保研“秘诀”,湖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廖成强、徐卓砾、周兆龙和谢雨晴异口同声地说。早在去年,该科研小组就已有三人成功保研。

“早就听闻学校‘高压电器智能监测与环保绝缘技术’PI科研团队厉害,我就立刻毛遂自荐了!”大三上学期,徐卓砾和同专业好友周兆龙、廖成强一起,鼓起勇气主动联系张国治老师,想加入其科研小组,得到了肯定的回应。

进入团队后,三人认识了该校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同专业的大三学生谢雨晴。在张国治的安排下,四人一起做高压电力装备放电绝缘缺陷射频传感理论研究。

廖成强一度进步很慢。“我很焦虑,怀疑自己不适合做科研。”但他不想轻易放弃,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天硬着头皮“啃”文献、做实验,不懂的就上网查,网上没有的就问研究生学长。

“做科研时,我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实验室早已是我的第二个家!”从学术“小白”,到独立完成实验,撰写科研论文,徐卓砾也说道:“我们团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脸皮厚、不怕批评、肯坚持,不然很难做出成果!”

张国治指导周兆龙连接高压电力设备。邹雨佳 摄_

每周五晚上,张国治都坚持给本科生科研团队开小组例会。对团队成员来说,这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光听我们汇报研究进度,老师就知道我们这周有没有看文献,是不是做了实事。”廖成强说。张国治也经常为大家加油鼓劲,在得知关于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故障监测系统的项目要选负责人冲刺竞赛时,张国治鼓励谢雨晴去争取机会。“好在不负期望,最后项目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拿到了国家银奖!”谢雨晴笑着说。

作为本科生,每天都有很多课要上,但四人一直坚持每天至少读一篇文献、做一小时科研。“文献看不懂的地方,我们会坐在一起‘头脑风暴’,有时候谁也不服谁。”周兆龙回忆道。整个大三学年,四人一起研究的文献就有百余篇。截至目前,徐卓砾和廖成强均发表SCI论文一篇,周兆龙发表EI论文一篇,谢雨晴也有一篇文章待投。

“保研的七位同学都有坚韧不拔、不怕批评的精神。”张国治认为,这是他们能坚持科研,取得一定成绩的重要因素。

据悉,四人将分别前往重庆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并表示会跟随三位学长的脚步,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钻研下去。

(通讯员史凡 陈颖歌 李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