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南大文学院教授聊“读书经济学”: 书单太多来不及看? 那就先学会翻书

“兴无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你能找到的先秦诸子的书他可能都看过!”

“苗老师是真舍得啊,专门买了套房子放书!”

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徐兴无与苗怀明两位网红教授只要出现,必定自带讨论度。一个是南大高研院院长,经学与文史研究专家;另一个是江苏省红学会会长,明清小说研究专家。最近,他们干脆组了个CP合体亮相,作为文学院“恰同学少年”师生交流会的第一期嘉宾,和学生们聊起了阅读与人生。

多年老友激情互怼,畅聊“读书经济学”,甚至连记者都成了他们“开涮”的对象:“我差点就和你成了同行!”

[他们的学生时代——]

想当作家、记者,“做学术”并不是首选

徐兴无自曝,自己最初的专业选择并不是古代文学。“我上学的第一天就想当作家,但后来在文学院李开老师的家中,见到了一本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很震撼。我买了一本本子,把它从头到尾抄了一遍。从此,我再也不想写小说了。”

同样的经历苗怀明也有。“我最开始想学的是历史,那时候不太喜欢文学,甚至还想过去当个记者。被北师大中文系录取后,我也试过音韵学、文字学等方向,后来发现,都不适合自己。”苗怀明说,自己走上小说研究道路,一方面是受到导师张俊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被逼的”。“到了南大后,系里要我给学生们开课讲《红楼梦》。要讲《红楼梦》,哪能自己不懂红楼?看着看着,就把自己看成了一个‘红学专家’。”

命运的齿轮转动时打了个方向,但却把两位老师推向了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曾经那段看小说或是学历史的经历,对于现在的学术研究来说是不是浪费?两位教授齐刷刷摇了摇脑袋。“读小说锻炼了我的想象力,培养了文学气质。这些书读了一点都不浪费。”徐兴无说。

秉烛夜读,读出了近视250度

徐兴无是标准南大“土著”,本硕博都在南大度过。“那些年”的南大鼓楼校区生活条件艰苦,晚上想要多看会儿书,学生们都一窝蜂去小卖部买白蜡烛,长时间秉烛夜读,1.0的视力硬生生变成了250度。

没有空调的夏天,男生们卷着席子睡到了楼顶上。“第二天醒来,肚皮是凉的,靠着水泥的背却是热的。”徐兴无摸摸肚子,并不觉得苦,“趁着年轻,要多读书。”

从北师大博士毕业,准备南下入职南京大学时,苗怀明运来了130多箱书。“徐老师是世家子弟,我没这么好的条件,上大学之前,只能从中学课本里接触《论语》《孟子》等古籍。到了大学,第一次见到大部头的著作,哇,原来《论语》那么厚!”

“学文科和学理科不一样,理科要做实验,而文科更多地需要读书,需要阅读的积累。”在北京上了十年学,苗怀明整整淘了十年书。到了南京,书太多了没地方放,干脆整了一套房子放书,藏书门类达万余种。

[他们的看书方式——]

来不及看,那就先学会“翻书”

一房子的书,哪来得及看?苗怀明表示,自己至少翻过书,翻书也是一种“考据功夫”。“我喜欢把泛读说成翻书。拿到书之后,看看前言、后记,看看目录、作者简介之类,这样比从别的地方看到这本书的介绍要好很多。书翻过之后,会留下较深的印象,等到将来需要的时候,一下就可以想起来。”苗怀明说,“古代小说、戏曲、说唱方面的著述,我没有全部通读过,但我能见到的都翻过。一般情况下随便说出一本书的名字,我基本可以说出这本书的内容及特点等。”

苗怀明表示,翻书还可以建立全局观,把一个行当的书本翻过一遍之后,可以对整个领域的情况有个系统的了解,其热点何在,薄弱环节何在,心里是有数的,做研究时找题目就容易得多。

读通几本书,就能读懂所有的书

这样的“一通百通”,来自精读与泛读的结合。“我认为好的读书人应该是这样的,看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书我读过。”徐兴无戏言,泛读有点像“乌龟吃大麦”,但翻着书,也逐渐把自己储备成了一个“人间数据库”。到了一把年纪再拿出来“反刍”,慢慢消化时才发现,书里到处都值得深究。

书不能全都“呼呼地”读,徐兴无建议,重要的经典作品,还是需要深读,读书也有“经济学”,这样的阅读质量和效率会大大提高。看书时,也需要注意内容的搭配。“阅读需要中西结合,有的书是拿来练脑子的,有的书是用来增长知识的,还有的书是学人家的方法的,当然,还有自己的专业书,这些都要有个搭配。”徐兴无说。

[他们的学术建议——]

看了这么多书,就是记不住?

阅读时需要“带个脑子”

徐兴无读书时没少抄书。那时候没有复印机,研究生阶段能拿到手的复印件也少得可怜,徐兴无看书时,多半带着一个本子,读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现场做摘录写纲要,记录下文章里最为要紧的地方。“这样的读书方法有个好处,抄完一遍,就印在脑子里了。”

春困夏乏,一写论文就犯?

做一天和尚就要坚持“撞一天钟”

苗怀明对于阅读有自己的理解:“我个人不喜欢定下目标,做学问还是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一个人的生活最重要。”苗怀明说,“选择了学术,你要放弃很多,如果没有兴趣,扛不起来的。”

苗怀明引用了莫砺锋教授在担任中文系系主任期间的“语录”勉励学生:做一天和尚就要撞一天钟。“只要做一天和尚,那就要坚持‘撞一天钟’。”

写论文时没主见,总感觉在写札记?

放轻松,博学如顾炎武都在写札记

活动现场,有本科生提问,写论文时只会做观点的“搬运工”,写完的文字怎么看都不像论文,而是像札记。徐兴无表示,不要忽视札记的重要性,《日知录》就是本大型学术札记。札记要做,论文要写,各种学术成果的表现形式都要练一练。

“札记扩展为论文很容易,《日知录》里随便拿出来一个观点,都够写一篇一大篇文章了。但如果顾炎武把某个观点当论文写,阐释得非常清楚,现在还会有这本《日知录》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杨甜子

校对王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